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作用讲解及练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作用讲解及练习


二、拟人
定义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 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例: 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 不是一个拟人句 ) 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 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 思想和感情。 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作用
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
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
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 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 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 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 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 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
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 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 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 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一问一答式
形式
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
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 几问一答式 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 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 量,引人深思。 连续问答式 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 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 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 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 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 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 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 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 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 句。
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 字引出作为例子。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 儿……”(《挑山工》)句中用“像” 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 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 “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 而并非是比喻句。
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
项事 意 注
“像· · · · · · 似的”“像· · · · · · 一 样”“好比”“是”“变 成”“仿佛”“真象”· · · · · 等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 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 “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
表示比较
6、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 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 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 羊群,悠闲自在地来来去去…… →比喻、排比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 手法
很多小朋友,好象一群鱼, 在河里钻上钻下.
敌人像饿狼一样爬上了山 坡.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 向了敌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呀:青松作衫,白桦为 裙,还穿着绣花鞋.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 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 顿美餐.
(四)运用排比抒情
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
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 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 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 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 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 间的不解之缘。
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
力,更生动、形象。
(1)把动物拟人化。
1.蜜蜂引路!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 巴游过来。

(2)把植物拟人化。
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
动。 2.花儿随风舞蹈。 3.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4.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 扎着吐出红苞来。 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 慈眉善目的太阳。
(三)运用排比说理
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 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 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 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
(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2.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
在窃窃私语。 4.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 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三、排比
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
但答案却包含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 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 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

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的,都是没 有疑问。
注意
一.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
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 二.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 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三.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 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五、反问
定义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 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 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 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 激问、反诘、诘问。
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
夸张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
注意
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更单纯 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读者得到鲜明而 强烈的印象。例如《胖子学校》对小胖 子的肥胖作了强烈的夸张描写,使读者 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并产生 更强烈的震撼。 夸张还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但 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博得读者的笑声 而滥用夸张,那样只能陷于浅薄和庸俗。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比喻 拟人 排比
反问 设问 夸张
一、比喻
定义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 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 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
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 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六、夸张
定义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
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 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 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 叫夸饰或铺张。
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
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 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 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 不寻常之语。
例子
(1):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


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 白 (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 长征》毛泽东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分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 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 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 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 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 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 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 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 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 来了。” 又如 宋· 范仲淹《御街行》中的 愁 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
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 种修辞方法。
1、同志们,我们能赶走 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 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 →(反问)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夸张 3、天上的星星怕冷似地钻进厚 厚的云絮里。 →拟人
4、是悔恨吗? 不知道。 →设问
5、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 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 星星。 →比喻
(一)用排比写人
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
“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 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 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 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 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 广。”
(二)用排比写景
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
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 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 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 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 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
谁是我们最亲的人呢? 是妈妈。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 蒙磅礴走泥丸。
那欢乐的叫喊声,都 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 落下来了。
学会修改病句: 1、读(读原句) 2、找(找病句) 3、改(对“症”下药) 4、查(查修改后的句子是 否正确)
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 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 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 (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 效果。
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 效果;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 情洋溢;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 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 排比) 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 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
(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