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试验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试验

简支梁正截面试验
一、试验目的
1、观察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破坏过程(裂缝出现及发展、挠度变
化及破坏特征)。

2、通过试验反算
f值。

cm
3、观察适筋梁纯弯段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及裂缝间距。

4、验证平截面假定。

5、初步了解正截面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6、比较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破坏形态及破坏荷载和挠度情况。

二、试件设计
为了确保梁正截面强度破坏,试件的剪弯区段箍筋已配得很强,纵筋端部锚固也足够可靠。

图1-1、图1-2、图1-3和表1-1给出了L-1(少筋梁)、L-2(适筋梁)、L-3(超筋梁)的配筋详图及截面参数。

设计时,混凝土采用C20,纵向受力筋,Ⅰ级钢带弯钩,Ⅱ级钢不带弯钩。

表1-1
图1-1 少筋梁配筋图
图1-2 适筋梁配筋图
截面
图1-3 超筋梁配筋图
三、试件制作
试件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平板振捣器振捣,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28天。

制作试件同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150×150×150mm )和纵向受力钢筋试件以测得混凝土和钢筋的实际强度,所用钢筋不得冷拉。

表1-2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梁中部为纯弯区段,见图1-4。

1、反力梁
2、垫板
3、传感器
4、千斤顶
5、分配梁
6、支座
7、位移计
8、支墩 N 1-N 12电阻应变片
图1-4 加载位置和测点布置图
五、仪表安装(见图1-4)
1、百分表(1φ~3φ)用来测定梁的挠度,其中1φ、2φ用来测定支座沉降。

v (挠度)=2
2
13φφφ+-
2、百分表(4φ~7φ)用来测定纵向应变以验证平截面假定。

3、千斤顶、分配梁应与试件在同一平面内,并对中。

4、用荷载传感器和电子秤显示所加荷载。

六、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以及保证试验过程中人和仪表的安全,应做
到:
1、试验区域必须清洁整齐。

2、加载系统稳定可靠。

3、为了防止仪表损坏,在安装时应轻拿轻放,用力要适当,并绑好安全绳。

4、在试验中不能够触动仪表,以免影响读数值。

5、试验梁下设安全垫块以免梁破坏时伤害操作人员和破坏仪表。

七、加载制度
1、荷载分级不宜超过计算破坏荷载的10%,构件开裂前每级荷载宜取计算破坏荷载的5%,开裂后宜取10%。

2、加载后持续10分钟再加第二级荷载,并在加载后10分钟开始读测仪表。

3、试验记录表格见试验报告。

八、试验数据整理
1、对适筋梁破坏过程进行描述,并绘制裂缝分布图。

2、绘制适筋梁的荷载挠度曲线。

3、绘制梁正截面应变分布图,验证平截面假定。

4、通过试验反算cm f 值。

5、求实测极限弯矩t u M 与计算极限弯矩u M 之比。

简支梁斜截面试验
一、试验目的
1、观察梁的斜截面破坏过程和特征(垂直裂缝出现,临界斜裂缝位置及斜裂缝宽度0.2mm时的荷载及破坏特征)。

2、验算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3、初步了解梁斜截面研究的基本方法。

4、对比剪压破坏与斜压破坏的特征。

二、试件设计
为了确保梁斜截面强度破坏,试件纵向钢筋配得很强,纵筋端部锚固也要足够可靠,故采用正截面试验中的超筋梁,见图1-3。

三、试件制作(同正截面试验)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见图2-1。

剪压取a=400mm,斜压取a=200mm。

五、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同正截面试验)
六、加载制度
同正截面试验,试验记录表格见试验报告。

1、反力梁
2、垫板
3、传感器
4、千斤顶
5、分配梁
6、支座
7、位移计
8、支墩
图2-1 加载位置和测点布置图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试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张力滨副教授张建民工程师
2011年12月13日
简支梁正截面试验报告实验目的:
一、绘制适筋梁试验测点及加载布置图
二、根据实测数据,按下列公式求适筋梁跨中挠度值:
22
1 3φ
φφ+
-
=
v
三、绘制适筋梁的跨中挠度曲线(标明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

适筋梁荷载-挠度曲线
四、绘制适筋梁裂缝分布图(绘制二个面)。

A 面裂缝
B 面裂缝
五、绘制纯弯区段正截面应变分布。

六、根据试验数据填写下列表格:
挠度(mm )
荷载(KN )
七、求实测极限弯矩t u M 与计算极限弯矩u M 之比,此值说明了什么?
八、根据试验观察及以上分析结果,对适筋梁破坏过程进行描述(三个阶段),并与所观察的超筋梁进行比较。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试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张力滨副教授张建民工程师
2011年12月13日
简支梁斜截面试验报告
班级: 姓名:
一、
对剪压和斜压破坏全过程进行描述,并绘制斜裂缝分布图。

二、 验算剪压破坏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005.15.71h s A f bh f V sv yv t u ++=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