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综述
摘要
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普遍的现象。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并购的方方面面,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帮助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地去发掘和完善。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企业并购的动因。
二、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
三、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的选择。
本文以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和原因展开,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文献视角不同,但都包括了企业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部分分析企业并购面临的风险,各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风险并试图提出一些防范风险的建议。
第三部分围绕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选择展开。
关键词:并购动机;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会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生活中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行业调整、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日趋活跃。
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就开始出现新动向,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
企业并购对经济运行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人们想了解,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什么?各个时期的动因相同吗?企业并购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人们该如何防范?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又是如何选择的?
一企业并购的动机因
企业并购动因不尽相同。
1997年,吴永林在《企业并购动因和目的析论》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动机和原因。
宏观来看:(一)企业并购是我国产业重组的需要(二)企业并购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三)企业并购是我国市场组织的需要(四)企业并购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需要。
微观上看,企业并购也有其内在的动机因素导致企业的并购冲动:(一)壮大企业(二)获得技术(三)强化竞争(四)优势互补。
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全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
促使理论工作者开始探讨企业并购这一产权交易高级形式的作用和做法而企业也正在进行着通过购来发展壮大的崭新尝试。
我国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以及代理问题的存在,除了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外,管理者和政府亦是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
2009年,吴静在《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一文中提到除了企业发展需求动因外,政府绩效动因在企业并购动机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壳”资源(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企业是一种可以用来低成本再融资的工具,对地方政府是政绩工程的重要评价指标)分配,以及政府为提高政绩推行体制改革。
无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还是从企业自身与社会环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并购的动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有横纵交叉的错综关系。
二、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更加频繁,并购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并购的环境日趋复杂,并购的风险也日益加剧。
2002年张建华在《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把企业并购面临的风险分为以下十种:政策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体质风险,法律风险,委托—代理关系失控风险,产业风险,反并购风险,投机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
2006年,胥朝阳在《企业并购风险的因素识别与模糊度量》中将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并购风险的度量,把企业并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十种:并购战略,法律环境,政府角色,产权市场,体质因素,信息对称性,资产评估,并购价格,融资与支付方式,企业文化。
2006年,王太顺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途径》则提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估价不准确,并购支付方式不恰当,并购融资不合理,并购整合效率低等原因所引起的。
上述对企业并购的观点虽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企业自身融资方式、支付方式、及并购目的,信息的对称性,政府的政策等因素。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企业并购的风险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营运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风险特征,有效管理并购风险非常重要。
2006年,王太顺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途径》中提出应该谨慎选择并购目标企业、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选择合适的并购支付方式、做好融资安排,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企业并购有很多风险因素,2006年,杨明君在《企业并购的信息风险及其防范》中对信息风险的防范做了探讨,提出了签订保密协议,信息披露及保证,信息审查评鉴重点,涉及债务风险防范技巧得建议。
此外,针对财务风险,规范的体制保证,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精心策划、慎重选择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与银行等融资机构的合作,卓越的并购整合
工作等也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
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一直是会计学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目前比较通用两种方法是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以下文献对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做了探讨。
2004年,杨有红在《并会计处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中提出:购买法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方法。
并购会计方法选择的焦点在于是否允许采用权益结合法。
他认为:(一)权益结合法可以成为合法运用的会计方法(二)对权益结合法的运用条件做出明确、具体、无懈可击的规定。
2006年,肖云龙在《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中对两种方法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的差异。
他认为,会计方法的选择应重实质而非形式,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看,企业并购特别是换股合并会越来越多,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有其广泛的业务基础。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会计也应及早真正地与国际接轨。
同时,随着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和资产评估业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也会逐步提高,权益结合法的弊端在我国会越来越显露出来,而购买会计法则是较为长久、科学的方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并购会计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实质而非形式, 我国目前允许收购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局面是有其经济动因的。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能保证公正合理的时候, 权益结合法的废除之日也将随之而来。
结论
通过对企业并购的动机、风险因素及防范、会计方法的选择的分析,可以知道:企业并购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以归纳为企业自身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
企业并购也面临着众多风险,为了有效防范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应该重实质而非形式,目前在我国收购法和权益结合法是并存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永林.企业并购动因和目的析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4)
[2]吴静.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j]经济论坛,2009,(2)
[3]张建辉.中西方企业并购动因比较[j]特区经济,2006,(5)
[4]胥朝阳.企业并购风险的因素识别与模糊度量[j]商业时代,2004,(15)
[5]张建华.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华南金融研究,2002,17(3)
[6]王太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途径[j]财会经纬,2006,(9)
[7]杨明君.企业并购的信息风险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06,(2)
[8]肖云龙.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选择[j]企业经济,2006,(3)
[9]杨有红.并购会计处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j]新理财,2004,(3)
[10]吴伟琼.企业并购会计方法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