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A 项前者,储备;后者,提供。
B 项前者,培养;后者,供养。
D 项前者,有胆量;后者,敬辞。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勇猛的将士。
)B.无乃..后乎(恐怕。
) C.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动词,穿。
) D.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
) 答案:D解析:D 项,女,名词作动词,指做婢妾。
6.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B.勾践是春秋前期越国国君,他曾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阖闾。
C.《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结构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语言简洁质朴,浅近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D.《勾践灭吴》叙述了勾践失败之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答案:B解析:B 项,“春秋前期”应为“春秋末期”,“阖闾”应为“夫差”。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7.勾践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是如何反败为胜,得以复国的?答案:①勾践用文种之谋,向吴求和,终能保全国土,未遭灭亡之祸。
②勾践十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以求复仇。
③勾践依靠民力,终灭吴国,得以复国。
8.课文开头勾践的一番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答案:求贤若渴,力图东山再起。
9.文章具体描写大夫文种批评勾践的话,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正面表现正直的文种犯颜直谏,侧面表现勾践从善如流。
有这样的君臣,国家才能兴旺。
10.勾践为了灭吴,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关心、体恤百姓生活的措施,下达命令,使百姓繁衍人口,休养生息;广纳贤才,礼遇有加;对于自身,则亲自参加劳动,生活朴素。
11.夫差面对部下的反复请战,他为何先拖后应?答案:为了等待最佳时机。
等到群情激奋、同仇敌忾时,一鼓作气,奋勇杀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勾践)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2.下列各句全都属于非通常用法的一项是( )A.⎩⎨⎧非其大人之所织则不衣一豚二壶酒生女子,,B.⎩⎨⎧饱其食美其服洁其居若水之归下也四方之民归之,,,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令孤子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答案:A解析:A 项“二壶酒”(奖励二壶酒),“一豚”(奖励一头猪)和“衣”(穿衣),都作动词或动词短语用。
B 项的后一项“洁”“美”“饱”,都是使动用法,前一项是通常用法。
C 项只有前一项中的“取”是通假用法。
D 项的两项全是通常用法。
13.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归下也之若水贤君之古寡人闻,B.⎪⎩⎪⎨⎧∙∙告以将免者蕃以将帅二三子夫妇 C.⎪⎩⎪⎨⎧∙∙者国之孺子之游三年释其政死者当室,答案:C解析:C 项都是代词,“……的人”。
A 项的前项是结构助词,的;后项用在主谓间,取消“水归下”的独立性。
B 项的前项是表目的连词,来;后项是介词,把。
D 项的前项通“毋”,意为“不要”;后项是否定副词,意为“没有”。
14.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勾践救济贫困、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③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A.①④B.③④C.④⑤D.①②答案:B解析:③句体现救济贫困,④句体现礼贤下士。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答案:那些明智贤达的人,使他们居住整洁的房子,使他们穿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吃得饱,以便能够在礼义方面切磋。
(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答案: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冀已。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f ú,鼓槌),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
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b ēi ,岸边),鼋(yu án,鳖的一种)鼍(tu ó,生于江湖之中的鳄鱼一类的爬行动物)鱼鳖之与处,而蛙黾(m ěng ,蛙的一种)之与同渚(zh ǔ,水中小洲)。
余虽面见(ti ǎn ,惭愧的样子)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
雒请反辞于王。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摘自《国语·越语》)16.找出上文中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答案:往—来;卑—尊;蚤朝—晏罢;谋—弃。
17.写出本文中含有敬辞或谦辞的句子,并说明其敬辞或谦辞的用法。
答案:敬辞(以下数例中的“子”):王曰:“……子其对之。
”王孙雒曰:“子范子……”王孙雒曰:“……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
范蠡曰:“……子往矣。
”谦辞:范蠡曰:“……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子。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范蠡曰:“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执事,原为对对方的敬称,上述两例中用为谦辞,指说话方。
)18.试想越王勾践为什么“难对其使者”?答案:越王勾践“难对其使者”,可能是以下原因:①口才比不上。
②道义上的确有愧。
十年前,是吴王放了越王一马。
19.范蠡为什么要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左提鼓,右援枹”)见吴国使者?答案:范蠡见吴国使者时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渲染绝不言和的气势。
②在辩驳应对无法占上风时,就用我们不懂花言巧语(“安知是浅浅者乎”)来打发。
③在吴国使者求见越王时,他就断然予以拒绝。
④果断地逐客。
⑤随使者之后直捣吴国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