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一、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学习任务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

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

整理后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1、导入新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入如下:①投影几则小资料后说:一些媒体报道了复制珍贵文物越王勾践剑2500把,限量发行的消息。

孰料一剑挑起千层浪,围绕能否“克隆”等问题,各方人士“舌战”正酣。

②我然后问:为什么“一剑挑起千层浪”?③引出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投影、简单解释) 清初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2、接着投影、解说时代背景(5′)这里主要讲清楚吴越两国不共戴天的关系。

3、接着投影、解说《国语》(2′)对于课文的这些内容,我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养成重视注释、善查资料、归纳表达的习惯与能力。

学生表述要介绍信息来源,培养严谨求知的作风。

教师做引导和补充,以演示形式明晰而高效地完成此环节。

这里主要讲清楚《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4、检查学生诵读情况,个别诵读。

(让学生仔细体会勾践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

如: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

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嚭的阴险狡诈、卑劣无耻。

2、理清思路:第一步: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11′)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第二步:思考、讨论①从勾践六次说话的语气,描画出其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历程。

(号令、曰、说、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辞、乃致其众而誓之)②总结勾践复国的主要措施,每一项概括不超过6个字。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措施:◎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③除了勾践制定并实行的复国措施,你还发现了勾践必胜的哪些因素?3、讲读第一部分(1、2小节)(10′)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把一些疑难词句投影出来并作解析:这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

第一步: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理清第一部分的思路,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对此,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采用讨论和点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鉴赏的切入点和方法,逐步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10′)讨论: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

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我认为,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4′)1、完成练习二2、点评《“誓之”——勾践灭吴的坚实脚步》(300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第二、三部分(3-6小节);概括评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讲评第一节课布置的练习。

了解学生掌握第一节课知识的情况。

(2′)第二步:讲读第二部分并进这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

(5′)第三步:讨论(投影) (10′)第四步:理清文章思路,方法同第一部分。

(6′)第五步:讲读第三部分,落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在此主要体现以学生诵读为主体,理清思路为主线的原则。

(10′)第六步:总结全文(投影) (12′)一、导入新课: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

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二、讲读第二部分:1、重点把握3、4段语言锤炼、字约义丰的特点,指导诵读时特别强调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的一一对应和朗读节奏抑扬顿挫。

2、思考: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那些措施?三、具体研讨: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第1题是基础,是对知识进行筛选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是基础,是对知识进行筛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

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败吴国)四、讲读第三部分:思考:归纳5、6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讨论回答后,进一步问:越国最终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1. 讨论: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这个题是落实教学重点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我在此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在讨论中渗透了德育。

2. (投影)本课文言文知识归类表。

3. 发课外练习。

通过课外训练,巩固这篇文章所学过的知识。

五、评析人物形象:提问对两国君主的形象有怎样的认识?勾践的人物形象: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六、结合全文脉络展示(多媒体)小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1、完成习题一,试背诵后两段2、就全篇学习质疑。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师生质疑、解疑2、梳理归纳文言句式及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拓展思维训练一、检查、复习:1、背诵。

2、处理习题,齐读、自译、点拨、拟题二、学生质疑,师生讨论解疑。

学贵有疑,从全篇角度质疑,在语境中体会和研究,效果更好。

教师质疑引导到文言句式梳理。

(主要是省略句)三、师生共同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义项。

运用多媒体,点明例句出处,有助于学生学习延展,认知完整,加深印象。

四、阅读课文删节的文种进见夫差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深化课文认识,体会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进一步突破难点。

补充文章省略的文段,对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

《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

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

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