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12学习】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K12学习】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齐桓公伐楚》教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

《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题解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

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

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

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

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的系统,所以也是夷。

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

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

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

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

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对于保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意义重大,是齐桓公霸业最辉煌的一页,前人评价很高。

文章记载了齐、楚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斗争,充分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谈判艺术和辞令技巧,尤其是楚国使者的应对,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绵里藏针,出色表达了楚国愿意和谈但绝不怕交战的立场,是《左传》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之一。

课文第一段串讲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

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

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

以:介词,凭借,用。

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结构关系:最高统治者:周王其次:诸侯国君再次:卿、大夫最末:家臣——替在诸侯国中服务的贵族管理家的人员。

如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氏的家臣。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齐桓公进攻蔡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原因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了这件事的起因,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

这是一场玩笑引发的战争,或许战争有点轻率了,所以作者就没有详细的描写战争过程,而只是记载了战争的原因--一个玩笑。

齐桓公与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戏耍。

蔡姬虽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

桓公则相反,是个\旱鸭子\,有点怕水。

作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

恐怕蔡夫人也是想开这个玩笑,要吓唬吓唬不会水的一代霸主。

于是她就摇摆船,桓公恐怕立即就慌乱了,那种慌乱的神态一定让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

她固然没有要淹死齐桓公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男人、齐国是山东地区,一个山东大汉如此怕水、惊慌失措的样子,她肯定觉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议。

以至于有点失态甚至脸色大变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时候,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继续着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

然而玩笑还是开大了,桓公下船后还余怒未消,于是决定休掉蔡姬,与她离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国去了。

娘家人知道只是一个玩笑而被休,觉得桓公有点小题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气。

于是又给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

也就是不肯承认有错误而道歉,反而有点示威的味道。

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这口恶气。

于是出兵讨伐蔡国,最终于力量实力的悬殊,最终也以蔡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2、【蔡溃,遂伐楚。

】溃:溃败,被打垮。

《说文·水部》:漏也。

水漏曰潰,故可引申來指兵敗。

遂: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

伐:讨伐。

征伐侵襲討攻征、伐、侵、襲、討、攻,都可以指軍事上的進攻,但意義並不完全相同。

征最初是褒義詞,只用於上(天子)進攻下(諸侯),有道的進攻無道的。

《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伐最初是中性詞,用於諸侯國之間,不是上對下,也不限於有道對無道。

《左傳·莊公十年》:齊師伐我。

我指魯國,齊和魯都是諸侯國,不是上對下,也不是有道對無道。

後來,征與伐經常連用或對舉,伐也逐漸中性詞用作褒義詞,征、伐也就不分了。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討其不然。

柳宗元《封建論》:曆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討是個褒義詞,一般用於上攻打下,攻打時要義正辭嚴地歷數對方的罪狀,因而也是一種公開的軍事行動,相當於討伐、征伐。

《孟子·告子下》中說: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国。

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袭:秘而不宣,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攻是個中性詞,是軍事進攻的泛稱,它不象征、伐、侵、襲、討那樣各有明顯的特點,往往偏重於軍事上的攻堅戰,相當於進攻、攻打。

《史記·項羽本紀》: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臣:劉邦自稱。

將軍:指項羽。

)〈译〉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

3、【楚子使与师言曰:】楚子是指楚国国君楚成王,楚国是子爵位诸侯国,所以楚国国君称楚子。

使:动词,派遣使者。

与:介词,跟,对。

师:指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

〈译〉楚成王派遣使者对诸侯联军说: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君:国君,楚国使者称呼齐桓公的身份,是表示尊敬对方。

处:居住。

北海:指现在渤海。

齐国在今山东半岛,濒临渤海。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这一段话是楚国使者在转述楚成王的话。

南海:即现在的南海。

楚国的主要统治地区在现在的湖北省,距离南海还很远,这里楚成王只是在强调齐、楚两国相距非常之远,所以对这样的话没有必要考实。

唯:句首语气词。

是:代词,作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即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这一情况。

风马牛不相及是谓语,风是动词,指马牛一类的牲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乱跑。

马牛是风的宾语,又是后面不相及的主语,不相及:互相不到达,即楚国的马牛不会跑到齐国去,而齐国的马牛也不会跑到楚国来。

也:句尾语气词,表示一种确定肯定的语气。

这一句大意是说,两国相距之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边境。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两国各自一方,互不相干。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喻齐楚不相干也。

〈译〉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相距很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虞:料想,预料。

涉:趟水过河,甲骨文写作河水的上下两边有两只脚,一前一后,趟水而过,本义引申为进入或到的意思。

之:连词,连接主语君和谓语涉吾地,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成分,作动词虞的宾语。

这一句是说,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呢?〈译〉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 6、【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诸侯联军一方管仲出面应对楚国的使者。

管仲是齐国的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名奭,食邑在召,即今陕西省凤翔县,死后的谥号为康,公是尊称。

召康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的时候担任太保,是帝王的老师,地位很高。

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经去世的君王的称呼。

太公:指姜太公姜尚,他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武王将他封在齐这个地方建立诸侯国,因此他是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当时发生了管蔡叛乱,四周各民族也不服从新诞生的周王朝,所以当时代成王摄政的召康公只好倚重齐太公,他对齐太公说:五侯:五等诸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即天下所有的诸侯。

九伯:九州之伯,九州的行政长官,传说中原一带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九州的名称,各书的记载不一致。

这里九伯所指实际跟五侯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天下的诸侯。

女:通汝,你。

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祈使的语气。

征:征讨,征伐。

女实征之:你都可以征讨他们,这是周王室赐给齐太公可以使用周天子的名义征讨有罪诸侯的特权。

夹辅:辅佐,扶植卫护,夹有辅助的意思。

〈译〉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国的先君太公说:‘天下的诸侯如犯有罪过,你都可以去征讨他们,以辅助周王室。

楚成王说齐楚两国互不相干,现在管仲援引当初召康公赐给齐太公的特权,说明齐国拥有讨伐有罪诸侯的权利。

7、【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履:本是动词,践踏,这里是名词,指践踏的地方,相当于边界,管辖范围。

古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注释,有的说赐我先君履是指赐给齐国的疆域,有的说是指齐国可以征讨的范围。

发生分歧的原因在对下面几句的理解有所不同。

海:指黄海和东海。

河:指黄河。

对这两个地方的理解没有异议。

穆陵:一说是齐国的地名,即山东临驹县的穆陵关;第二种看法认为应该指现在湖北麻城的穆陵关,当时在楚国境内。

无棣:一种说法是齐国北部的边邑,在现在山东无棣县的北部;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指现在河北卢龙县。

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一种解释,这几句是谈论齐国的疆域,管仲在夸耀当年周王室赐给齐国的国土很辽阔;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二种解释,那么这几句就是在说明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