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微生物 第十章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自学)
食品微生物 第十章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自学)
a.沙门氏菌:通过病畜或健康带菌动物污染肉 类食品后,随着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内。
菌体大量繁殖,侵入 机体引起全身感染。 菌体死亡裂解,释放 出大量内毒素,使肌 体呈现中毒症状。 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 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 氏菌引起。
感染 方式
两者协同作用引起的食 物中毒称为“传染性食 物中毒”。
低温可减弱菌体内的生化反应,使酶的活性 受到抑制。当温度下降至-20℃时,89.4%的 水分冻结,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发育。
细菌细胞浆的冻结是一种可逆变化,当温 度回升时,细胞浆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细 菌开始活动。
(2) 香肠和灌肠的微生物 灌肠类肉制品系指以鲜(冻)畜肉腌制、切碎、加入 附料,灌入肠衣后经风(焙)干而成的生肠类肉制品, 或煮熟而成的熟肠类肉制品。 如:蜡(香)肠 如:火腿肠
b. 病原大肠杆菌
最常见为大肠杆菌O157:H7。曾多次污染汉堡 包的牛肉馅,导致食物中毒;1997年在日本导致 近万人食物中毒。 c. 肉毒梭菌
严格厌氧菌,可污染肉类,尤其是罐装肉制 品,产生毒性很强的肉毒毒素,引起以神经麻 痹为主要症状且病死率很高的食物中毒。
d. 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
导致肉 质变酸 和变色
引起肉肠 腐败
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灌肠类食品细菌总数(cfu/g) 小于50000,大肠菌 群(cfu/100g)小于150,致病菌不得检出。
(3)腌腊肉制品的微生物
腌腊肉制品包括:火腿和腊肉等, 是将鲜猪肉(或禽)经腌制、烘焙 或晾晒加工而成的肉制品。
腌制的防腐作用:(1)依靠一定浓度的 盐水形成高渗环境,使微生物处于生理干燥来自b. 引起鲜肉发霉的真菌
如枝孢霉(Cladosporium)、 毛霉 (Mucor)、枝霉(Thamnidium)、 青霉 (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等。 c. 引起鲜肉腐败的细菌 如:变形杆菌、枯草杆菌、马铃薯杆菌、 蕈状杆菌、腐败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产气 芽孢杆菌等。
第十章
基本内容: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
了解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种类,掌握导致不 同种类食品发生腐败的菌群及腐败类型。
重点与难点: 引起不同食品发生腐败的菌群及腐败类型。
第一节
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
引起食品变质的常见微生物有: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 微生物引起变质的类型和程度主要取 决于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食品种类,即 能否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
加工好的熟肉制品应该在冷藏条件下 运送、贮存和销售。
(5)肉制品罐头中的微生物
肉制品罐头均经过高压灭菌处理, 应不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也不含有在 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病原微 生物。 罐头的杀菌温度是根据肉毒梭 菌的耐热能力制定,一般条件为 中心温度121℃ 5~6min,杀菌后 的罐头中一般可能只有嗜热芽孢 菌残存。
常见细菌
能分解脂肪的细菌较少。
常见有假单胞菌属中的荧光假单胞菌,黄色杆 菌、无色杆菌、产碱杆菌、葡萄球菌属和芽孢杆 菌属中的许多种。 常见酵母菌 能分解脂肪的酵母菌也不多。 常见的有解脂假丝酵母。
第二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
(一) 肉品的微生物及腐败
1. 鲜肉中常污染的微生物
鲜肉:健康动物屠宰的新鲜肉。
(2)假单胞菌属 主要存在于水中,与鱼、贝类的腐败有关。典 型腐败菌种为荧光假单胞杆菌。 (3)黄色杆菌属 G+,可分泌黄色乃至橙色色素,分运动性和非 运动性两类。大多数菌株存在于水中,与鱼、贝 类的腐败密切相关。
典型菌株为水生黄杆菌。
(4)无色杆菌属
与黄色杆菌属同科,G-,不产生色素。大多存 在于鱼体体表,当鱼受伤后,迅速进入鱼体内引 起腐败。 典型菌株为溶胶无色杆菌。 (5)梭状芽孢杆菌 该菌属的某些菌是病原菌,如肉毒梭状芽孢杆 菌。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与畜肉的腐败存在密切关 系。典型菌株为梭状生芽孢杆菌和腐化梭状芽孢 杆菌等。
蛋白质(开始被分解物质)
自溶作用 细菌蛋白酶
脂肪
糖
磷脂类
蛋白胨、蛋白 、氨基酸
有氧条件
脂肪酸、 各种有 二氧化碳、 羧酸挥发性油酸、 甘油、醛、 机酸 酮等化合 氨、水、 酮酸、组氨、尸 物 氮、氢等 氨、腐肉氨、吲 无恶臭物 哚、酚、甲酚、 质 氨、硫化氢等具 恶臭物质
无氧条件
胆碱、三甲 胺、二甲胺、 甲胺等物质
按照微生物所利用营养物质的种类,可分为:
1.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分解蛋白质而使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 物主要是细菌,其次是霉菌和酵母菌。 细菌能分解蛋白质是因为细菌可以产 生蛋白酶(胞外酶和胞内酶)。
在含水比较丰富情况下,可引起蛋白质含量较 高食品腐败的细菌有: (1)芽孢杆菌属
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以芽孢状态生存,对 热抵抗力强,水解蛋白质能力强。主要附着于加 热处理过的食品,使其腐败变质。 常见菌:马铃薯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 常见现象:豆腐腐败,肉类发粘
3.分解脂肪的微生物
主要为霉菌,其次为细 菌和酵母菌。
常见的霉菌:
(1)毛霉和根霉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因此常出现于食品,在 含水较多的糕点、面包和水果中,易生成如毛发 状的长菌丝而引起食品腐败。
(2)曲霉
曲霉用于制造酒类、酱油等发酵食品,但也 常附着于食品上,产生有害作用。 与毛霉和根霉相比,其更适合于在含水量相对 较低的环境中生长。 (3)青霉 常对饼干、乳制品、干制品和肉制品等产生 有害作用,使它们腐败变质。与曲霉一样,适 合在含水量相对较低环境下生长。
外源性:指动物在宰杀、冷藏和运输过程中, 由于环境卫生条件、用具、用水、工人的个人 卫生等不洁而造成鲜肉污染。(鲜肉微生物污 染主要来源)
来 源
(2)鲜肉中污染微生物的类型
污染的主要是腐败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a. 引起鲜肉在保存时颜色及味道产生变化的细 菌 如: 灵杆菌(B. prodigiosus)、蓝乳杆菌(B. cyanogenes)、磷光杆菌(B. phosphorescens) 等。
罐藏食品 分类(按pH)
不同罐头食品的成分及腐败微生物类型
罐头食品类型 低酸性 原料成分 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类型
动物性食品原料为 能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主,富含蛋白质 一般以植物性食物 以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并 或食品原料为主, 具耐酸性的微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
中酸性 酸性 高酸性
2.罐藏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理论上来讲,健康动物的肌肉和内脏(舌和胃肠 黏膜表面除外)都是无菌的。实际上鲜肉都或 多或少附着有微生物。
(1)鲜肉中污染微生物的来源
内源性: 动物宰杀后,肠道、呼吸道或其他 部位的微生物进入肌肉和内脏,使 指来自 之污染。(内源性污染主要来源) 动物体 内的微 老弱、过度疲劳和饥饿的动物由于 生物。 防卫机能减弱,生活期间会有一些 微生物侵入其肌肉和内脏。(内源 性污染次要来源)
而不能繁殖;(2)依靠食盐离解时氯离子的
作用及高浓度盐分对蛋白质分解酶的破坏作 用;(3)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加入。
腌腊肉中的微生物:
细菌:
a. 假单胞菌: 其数量的多少是腊肉制品微生 物学品质优劣的标志,在腌制液中只能存活不 能生长。 b. 微球菌: 当pH为6.3时,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和分解蛋白 质及脂肪的能力,并能在低温条件下生长,部 分菌具有还原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能力,是腌 腊肉中的主要菌类。
糖发酵产生的低级有机化合物,如醇、醛、 酮类对食品而言为有害物质。
(2)圆酵母属
不形成孢子,以出芽方式繁殖,与乳制品、 酒类的腐败有关。
(3)接合酵母属
该属微生物对食盐抵抗能力较强,易在酱 油表面形成白膜,是酱油变质的主要原因菌。
霉菌
大多数霉菌都有利用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几乎全部霉菌都有分解淀粉的能力;能分解 纤维素的霉菌主要有曲霉属和青霉属;能分解果 胶质的霉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和镰 刀霉属的许多种;霉菌还具有利用某些简单有机 酸或醇的能力。
(二)罐藏食品中的微生物学
1. 罐藏食品概论
罐藏食品:指食品原料经过预处理、装罐、密封、杀
菌之后而制成的食品。
低酸性食品:pH>5.3,包括谷类、 豆类、鱼、肉、乳和蔬菜等食品; 中酸性食品:pH=5.3~4.5,包括 蔬菜、瓜类等食品; 酸性食品:pH=4.5~3.7,包括水 果类等食品; 高酸性食品:pH<3.7,包括酸菜、 果酱等食品。
2. 加工肉制品的微生物 (1)冷藏肉和冰冻肉中的微生物 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 动,防止微生物对肉的腐败 分解,从而使鲜肉长期保存, 但一些耐低温的微生物仍能 存活或生长。
不同微生物在低温下的存活状况 微生物名称 沙门氏菌 结核杆菌 口蹄疫病毒 猪瘟病毒 炭疽杆菌 霉菌 温度(℃) -165 -10 -20 -20 低温 -2或-6 存活时间(天) 3 2 144 366 可存活 可以生长
当肉的表面有霉菌生长,但未伴有明显的 分解时,充分洗去表面的霉菌后仍能食用。 如霉菌已侵到肉的深层,肉已分解发粘,并出 现有明显败坏的气味和异常颜色,则不能食用。
(4)肉类中的病原微生物
除一般微生物外,肉类可能存在有如下类型的病原微 生物: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因食品中含有病原菌或其毒 素而引起人体中毒的现象。 肉品中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主要有 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及肉毒梭菌等。
霉菌 常见霉菌有:青霉、曲霉、 枝孢霉和交链孢霉等,并以青 霉和曲霉占优势。一些霉菌孢 子在高盐环境中仍能长期生存。
(4)熟肉制品微生物
包括:酱卤肉、烧烤肉、肉松和肉干等。 熟肉制品经高温处理后,一般不含有 细菌的繁殖体,但可能有少量的芽孢。
通常情况下,熟肉制品上的微生物是 加热后污染,常见有微球菌、棒状杆菌、 库特氏菌等细菌及根霉、青霉和酵母等 真菌。
经过加热,可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营养体,细菌芽孢仍可存活。加热后 及时冷藏,一般不会危害产品质量。 如加热时间和温度不够,冷藏 温度大于5℃,一些链球菌、芽孢杆 菌仍可存活并繁殖,造成食物中毒。 含有一定的盐分,但不足以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与其变质有关的微生物有 酵母、微杆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