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第七章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回本章目录
(2)乳链球菌期
鲜乳中的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后,存在 于乳中的微生物,如乳链球菌,乳酸杆菌,大 肠杆菌和一些蛋白质分解菌等迅速繁殖,其中 以乳酸链球菌生长繁殖居优势,分解乳糖产生 乳酸,使乳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高.由于酸度 的增高,抑制了腐败菌,产碱菌的生长.以后 随着产酸增多乳链球菌本身的生长也受到抑制, 数量开始减少.
回本章目录
(3)乳杆菌期
当乳链球菌在乳液中繁殖,乳液 的pH值下降至4.5以下时,由于乳酸 杆菌耐酸力较强,尚能继续繁殖并产 酸.在此时期,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 块,并有大量乳清析出,这个时期约 有2d.
回本章目录
(4)真菌期
当酸度继续下降至pH值3.0~ 3.5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 制或死亡.而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应 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 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由于酸被利用, 乳液的pH值回升,御机 能,微生物侵入组织后迅速繁殖.屠宰过 程卫生管理不当将造成微生物广泛污染的 机会. 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灭菌的刀 具放血时,将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随着 血液短暂的微弱循环而扩散至胴体的各部 位.在屠宰,分割,加工,贮存和肉的配 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生物的污染都 可能发生. 回本章目录
回本章目录
3.物理鉴定
食品的物理鉴定,主要是根据蛋白质 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这一现象,来先后 研究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 率,冰点下降,粘度上升等指标.其中肉 浸液的粘度测定尤为敏感,能反映腐败变 质的程度.
回本章目录
4.微生物鉴定
在国家卫生标准中常用细菌总菌落 数和大肠菌群的近似值来评定食品卫生 质量,一般食品中的活菌数达到108个 108 /g时,则可认为处于初期腐败阶段.
回本章目录
基质中的脂肪,蛋白质,糖及其它胶 体物质,对细菌,酵母,霉菌及其孢子 起着显著的保护作用. 多数香辛料,如芥子,丁香,洋葱, 胡椒,蒜,香精等,对微生物孢子的耐 热性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回本章目录
三,食品的高渗透压保藏
1. 盐腌保藏 2. 糖渍保藏
回本章目录
四,食品的化学防腐保藏
1.山梨酸及其盐类 2.丙酸 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乳菌素 5.苯甲酸,苯甲酸钠和对羟基苯甲酸酯 6.溶菌酶
回本章目录
平听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平酸腐败 硫化物腐败
引起罐头胀罐现象的原因:
一个方面是由化学或物理原因造成的 . 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而造成的, 它是绝大多数罐藏食品胀罐的原因.
回本章目录
二,果蔬制品的腐败变质
1.微生物的来源 2. 果蔬的腐败变质 3.果汁的腐败变质
回本章目录
三,糕点的腐败变质
主要原料 肉,禽,蛋,乳,鱼,谷 类,豆类 多数蔬菜, 多数蔬菜,瓜类 多数水果及果汁 酸菜,果酱, 酸菜,果酱,部分水果及 果汁
回本章目录
1.罐装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1)杀菌后罐内残留有微生物 (2)杀菌后发生漏罐
2.罐装食品变质外形及微生物种类
合格的罐头,因罐内保持一定的真空度,罐盖 或罐底应是平的或稍向内凹陷,软罐头的包装 袋与内容物接合紧密.而腐败变质罐头的外观 有两种类型,即平听和胀罐.
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食品保藏中的防腐 与杀菌措施
回本章目录
一,食品的低温抑菌保藏
1. 冷藏 2. 冷冻保藏 3. 解冻
回本章目录
二,食品加热灭菌保藏
1.食品巴氏消毒法 2. 食品高温灭菌法 3. 超高温瞬时灭菌 4. 微波杀菌 5. 远红外线加热杀菌
回本章目录
影响微生物的加热杀菌效果的因素
首先食品中的微生物密度(原始带菌量)与 抗热力有明显关系.带菌量愈多,则抗热力愈强. 因为菌体细胞能分泌对菌体有保护作用的蛋白类 物质,故菌体细胞增多,这种保护性物质的量也 就增加. 其次,微生物的抗热力随水分的减少而增大, 即使是同一种微生物,它们在干热环境中的抗热 性最大. 此外,基质向酸性或碱性变化,杀菌效果则 显著增大.
回本章目录
2.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内源性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 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 也称第一次污染.
(2)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 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 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肉类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其生长繁 殖是很难完全抑制的.因此限制微生物 污染的最好方法是在严格卫生管理条件 下进行屠宰,加工和运输,这也是获得 高品质肉类及其制品的重要措施.对已 遭受微生物污染的胴体,抑制微生物生 长的最有效方法则是进行迅速冷却和及 时冷藏.
回本章目录
2. 肉及肉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
回本章目录
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1. 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 2.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3. 注意贮藏,运输和销售卫生
回本章目录
三,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 变质的原理
食品腐败变质 :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 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 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碳水 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 分界变化,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
1.乳中微生物的来源及种类
(1)乳房内 (2)挤乳过程中环境,器具及操作人
回本章目录
鲜牛乳中微生物的种类
乳酸菌 胨化细菌 酪酸菌 产气细菌 产碱菌
回本章目录
2. 鲜乳的腐败变质
乳静置于室温下,可观察到 乳所特有的菌群交替现象.
回本章目录
(1)抑制期
在新鲜的乳液中含有溶菌酶,乳 素等抗菌物质,对乳中存在的微生物 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在杀菌作用终 止后,乳中各种细菌均发育繁殖,由 于营养物质丰富,暂时不发生互联或 拮抗现象.这个时期约持续12h左右.
参与肉类腐败过程的微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一 般常见的有:腐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腐生微生物包括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它们 污染肉品,使肉品发生腐败变质.它们都有较强的 分解蛋白质的能力. 病畜,禽肉类可能带有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 布氏杆菌等.它们对肉的主要影响并不在于使肉腐 败变质,严重的是传播疾病,造成食物中毒.
食品初期腐败时会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的变化 (褪色,变色,着色,失去光泽等),出现组织变软, 变粘等现象.这些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一般还是 很灵敏的. (1) (2) (3) (4) 色泽 气味 口味 组织状态
回本章目录
2. 化学鉴定
(1)挥发性盐基总氮 (2)三甲胺 (3)组胺 (4) pH的变化
回本章目录
3. 鲜肉的腐败变质现象
表面发黏 变色 霉斑 产生异味
回本章目录
4.肉制品的腐败变质
(1)熟肉类制品 (2)腌腊制品 (3)香肠和灌肠制品 (4)干制品
回本章目录
六,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回本章目录
1. 感官鉴定
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
感官鉴定是以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
大多数细菌
0.75
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
耐高渗酵母
0.60
大多数霉菌
0.94~0.73 ~
干性霉菌
0.65
单击返回
回本章目录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有较强的 抵抗力,低温下微生物生长代谢缓 慢甚至停止. 微生物对高温较敏感,高温对 菌体蛋白质,核酸,酶有破坏作用.
单击返回
回本章目录
�
-6.5~-0.3 ~
食 品 乳 冰淇凌 大 豆 豌 豆 苹 果 葡萄汁 浓桔汁
微生物 细菌 细菌 霉菌 霉菌, 霉菌,酵母 菌 霉菌 酵母菌 酵母菌
生长最低 温度( 温度(℃) -1~0 ~ -10~-3 ~ -6.7 -4~6.7 ~ 0 0 -10
回本章目录
气体状况
微生物与O2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有氧的环境中,微生物进 行有氧呼吸,生长,代谢速度快,食品 变质速度也快;缺乏O2条件下,由厌氧 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慢.O2 存在与否决定着兼性厌氧微生物是否生 长和生长速度的快慢.
第七章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编写人:工程系 食品微生物精品课程课题组
本章目录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 第二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症状及判断 第三节 食品保藏中的防腐与杀菌措施
第一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
回本章目录
一,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
回本章目录
1.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1)土壤 (2)空气 (3)水中 (4)人及动物体 (5)加工机械与设备 (6)包装材料及原辅材料
1.糕点变质现象和微生物类群
糕点类食品由于含水量较高,糖,油脂含量 较多,在阳光,空气和较高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 易引起霉变和酸败. 引起糕点变质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细菌和霉 菌.
2.糕点变质的原因分析
(1)生产原料不符合质量标准 (2)制作过程中灭菌不彻底 (3)糕点包装贮藏不当
回本章目录
四,乳的腐败变质
回本章目录
四,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的环境条件
回本章目录
1. 食品基质条件
①食品的营养成分要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②食品的酸碱度要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③食品的水分活度要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④渗透压
回本章目录
2. 食品的外界环境
环境温度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微生物分为 三个生理类群,即嗜冷,嗜温,嗜热三大类微生物. 食品在低温下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有:假单孢杆菌 属,黄色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 菌; 小球菌属,乳杆菌属,小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 梭状芽孢杆菌属等革兰氏阳性细菌; 假丝酵母属,隐球酵母属,圆酵母属,丝孢酵母 属等酵母菌;青霉属,芽枝霉属,葡萄孢属和毛霉属 等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