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牵挂”话题作文指导

“牵挂”话题作文指导

“牵挂”话题作文指导外出的游子牵挂故乡,在外的父母牵挂家中的子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被某些人牵挂着,也牵挂着某些人,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不少于900字。

一、何谓牵挂: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般般祝福。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

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喝一路欢歌,澈一路浪花。

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

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让人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如行尸走肉,空有一条生命,难以焕发生活的光彩。

生活需要温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风,需要夏雨……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

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领会牵挂,品味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人世界便得更加绚丽多彩走进人生,变走进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有了感情的寄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

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

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

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二、思路提示:看到这个题目,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诗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不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的牵挂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思君令人老”是对远戍边疆夫君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对朋友的牵挂……从某一方面而言,人类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亲情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

本话题的写作重点在于“牵挂”,在我们明确了“牵挂就是牵念、惦念”的含义后,写作也就有了框架与范围,你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为圆心,以牵挂为半径画圆,所有在此圆内的素材都可以入题。

如果你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在写作时就可以搜集历代有关“牵挂”的诗词,连缀成一篇文才斐然的文章;如果你是一叙事的高手,就可以娓娓道来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有关牵挂的优美故事;如果你是多情的美文家,还可以用如椽的大笔,蘸豪情之墨,高歌“牵挂”之曲,洋洋成一散文……文章的体裁如同人体的骨骼,然后以结构为筋脉,以语言为血肉,以行文为纹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会从你的笔端流溢而出。

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

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在能把母亲的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有了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韵的质感。

例文展示:在牵挂中成长爱是生命的真谛,牵挂是爱的源泉、爱的灵魂,每一个牵挂,都是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题记牵挂像雨,能帮助你洗掉烦躁,留下清凉;牵挂像风,能帮助你扬起风帆,走向成功;牵挂像太阳,能帮助你祛除严寒,感受温暖。

父亲那一个个精美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人间最真挚的爱。

原来,我一直在牵挂中成长!烟味清香自从我进入初三以来早出晚归,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聊天。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父亲竟抽上了烟。

不久,他的身上有一股烟味,特别是傍晚,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烟。

一天,我回到家中,听到了爸爸在和叔叔商量着什么事,我便透过门缝看去。

“咳,女儿就要中考了,这两天看她这么忙,身体会不会吃不消?”爸爸一手用打火机点燃了掐在手上的香烟。

叔叔深沉地说:“没事的,也就这几天。

”这时爸爸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轻轻地吐出来。

“这孩子,苦也不会说一声,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也好帮帮她。

”话音刚落,我的视线不知被什么模糊了……原来,父亲没日没夜的牵挂着我,抽烟只是它牵挂的宣泄。

当我再次回味那股烟味时,发现了它有一点淡淡的清香,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对我的牵挂。

进入了初三,越来越多的学业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心情也是时常感到莫名地烦躁,总是关上自己书房的门,独自挑灯到深夜。

父亲总是会在我埋头苦读时轻轻地走进房间,我微微察觉,只是抬头看他一眼,便又将自己沉入数学繁多的公式之中。

接着似乎感觉头顶的亮光一闪,我诧异地抬头,看到父亲正将落地灯的照明角度细细地调整着,直到灯光驱散作业本上的每一寸阴影,能令长时间看着作业本的眼睛少一些疲惫。

看着明亮的作业本,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温暖,我感动地抬头,看见父亲慈祥的微笑……才发觉,父亲对我的牵挂,正如那淡淡的灯光,不需要如阳光般的耀眼绚烂,却总是会在黑夜中带给我无尽的温暖。

又一次父亲送我来校,临走时,我用一个灿烂的微笑与父亲道别。

父亲说:“你先进去吧,我也走了。

”我恋恋不舍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学校。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回头看一眼父亲,正当我走到拐弯处时,我停了下来,回过头去,只见父亲依旧站在校门口,那充满深情的目光在与我送别。

在父亲的脸上隐隐呈现一丝从未有过的笑容。

在他的眼中,我发现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牵挂。

父亲的牵挂,父亲的爱,让我永生难忘。

流光溢彩的鲜花,它们接受了阳光的洗礼,细雨的滋润,付出了婀娜多姿的脸庞来点缀世界。

我接受父亲的爱的浇灌,在父亲的牵挂中成长!点评:本文并没有列举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表现“牵挂”这一话题,而是用了三个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十分真实,具有真情实感。

这篇文章使人想起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确,这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用很多,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都十分的入微,使这一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就仿佛真的出现在眼前。

文章篇幅不长,但使人有很多的联想。

比如“他的身上有一股烟味,特别是傍晚”会使人联想到在傍晚“父亲”抽着烟等着“我”回来;又比如“在父亲的脸上隐隐呈现一丝从未有过的笑容”使人联想到近年来“父亲”为“我”操心而很少有过笑容。

这一切作者没有写,但又尽在不言之中。

点点是离人泪晓来雨过,往昔何在?一池萍碎,春意三分,二分牵挂,一份思念。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题记百余年前,雷雨交加,大雨倾盆。

肆虐的狂风扑向载着孩子的小船,孩子和岸上的母亲撕心裂肺地哭喊,却无济于事。

就这样,骨肉分离了。

风在呼啸,它冷笑着看着这一幕,嘲笑瘦弱的母亲不能改变骨肉分离的的命运。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但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母亲,伟大的母亲,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拼搏,终于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母亲驾着小船去寻找多年前分离的孩子。

然而,孩子犹豫了,他徘徊在海岸,迟迟不肯上船……母亲一声又一声的呼唤:台湾,台湾……渔船上的盏盏渔灯未灭,透过微微火光,有母亲朦胧的泪眼,更有母亲不绝的牵挂,牵挂着对岸的你----台湾----她亲爱的孩子!浓浓夜,沉沉梦,雪落一地,苍白了游子的梦;白茫茫,沉甸甸,雪落电杆,带走电力工人们灿烂的笑脸;情切切,意绵绵,带上我们的牵挂,愿你们一路走好。

雪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这次人与自然的战争中,一次次的暴风严寒,却从未吓却中华儿女。

他们----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六天的连续工作,登上59米的高空作业中……他们最终倒下了,倒在了洁白的雪中。

永恒的英雄,一路走好!那明净的天空是我们对你的祝福与牵挂,那绵绵的细雨是我们送行的泪!牵挂失去的同胞在那一片废墟中,在那一个个可爱的书包上,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这片热土上曾经的温馨与祥和,还能感受到四川人民的伟大与勇敢。

为了保护四个学生,用自己的躯体庇护孩子的谭老师,为了救出孩子自己被压死的代课老师,还有那位伟大的母亲,那“孩子我用永远爱你”的短信。

那紧紧握住学生的手,死也不曾放开的年轻老师,他们给了我们太多与震撼。

我却只能默哀,只能遥寄一份牵挂伴你们逝去的身影。

牵挂,发自肺腑的一种爱,因为牵挂,在外远行的游子含泪而归;因为牵挂,逝去的同胞们不再孤单;因为牵挂,才会有人们眼角静静流淌的眼泪!点评: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文章结构井然,条理清晰。

题记“晓来雨过,往昔何在?一池萍碎,春意三分,二分牵挂,一份思念。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富含诗意,为全文打了一个好的开篇,使读者眼前一亮,引人入胜,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内容以“台湾,雪灾,地震”三个实事为重点,描写细腻,将事实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真实而感人,感情丰富而热烈。

“浓浓夜,沉沉梦,雪落一地,苍白了游子的梦;白茫茫,沉甸甸,雪落电杆,带走电力工人们灿烂的笑脸;情切切,意绵绵,带上我们的牵挂,愿你们一路走好”几个排比句,使情融于景,感染人心,十分传神。

唯一不足在于第三个小标题中,只有一个段落,应添加一段小小的总结,使上下结构一致。

另外,有些词句不合适,需作修改润色。

牵挂有人牵挂家人,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人牵挂朋友,因为友人是知心的伴侣;有人牵挂祖国,因为故土是永远的母亲……可是,您见过牵挂一只杯子的么?一只断了把的破瓷杯。

去年暑假,我到妈妈的早餐店帮忙。

每个阳光熹微的早晨,我为顾客打好豆浆,笑吟吟地送去每一桌,然后接受叔叔阿姨们的夸奖。

可是,有一位老人,从不多说话,更别提夸奖了。

每天早上,他握着一个断了把的杯子来打豆浆。

杯子颇陈旧,断了把不说,杯身还布满了陶釉的裂痕。

但这些在老人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握着杯子,目不转睛。

有几次,我想帮助老人把装满豆浆的杯子端稳,可老人丝豪不领情,闷闷地哼一句:“不用,我自己来!”好像我肯定会打破杯子似的。

对此,我颇不满。

不就是一个破杯子嘛,用得着这么牵挂?咦,会不会是定情信物呢?望着老人颤巍巍的背影,一股辛酸涌上来。

“咣—”瓷器破碎的声音响彻整个店堂。

呀!是老人最牵挂的宝贝杯子被打破了!那个毛手毛脚横冲的小伙子一时不知所措,回过神来,又是道歉又是掏钱。

老人摇摇头说:“不必了,这样的杯子家里还有一个。

”人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老人的宽容大度。

我顿时激动万分,用店里的瓷碗装了一大碗豆浆,送到老人桌前,“老爷爷,您真大度,这碗豆浆送您喝!”我恭敬地将碗送上。

不知为什么,老人迟疑了很久,终于把豆浆接下。

“姑娘,要不我把这碗买下?”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