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件第13-14章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件第13-14章
➢有目的地利用积极强化物来提高行为的出 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做积极强化原理, 简称积极强化
2.制定积极强化方案遵循的 基本步骤
➢(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合理确定终 点行为
➢(2)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前因和后果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积极强化物分成五种类型:
➢消费性强化物 ➢活动性强化物 ➢拥有性强化物 ➢操作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二、惩罚
➢(一)惩罚的界定 ➢惩罚是指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
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一厌恶刺激或撤除 其正在享用的积极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 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这 个行为改变原理就叫惩罚。
(二)惩罚的类型
➢体罚 ➢言语惩罚 ➢隔离
第三节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 学习训练
案例一:采用积极强化原理改变幼 儿吮吸手指行为
➢1. 矫治前准备 ➢(1)选择积极强化物 ➢(2)设计教育内容 ➢(3)争取家长配合
2. 行为改变过程
➢第一周,引导幼儿进入角色 ➢第二周,寻找合适机会实行强化刺激。 ➢第三周、第四周,创设情境把矫治工作推
向高潮。 ➢第五周、第六周,巩固、发展矫治治疗成
果。 ➢第七周,帮助幼儿获得最高奖励。
三、训练效果
第二节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学习
➢ 一、积极与消极强化 ➢ (一)积极强化 ➢ 积极强化原理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
原理之一。桑代克早在1911年就做了著名的“饿 猫实验”来论证这一原理。20世纪30年代,斯金 纳使用老鼠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 原理研究。
1.积极强化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能 够产生愉快结果的刺激,我们称之为积极 强化物。
➢在汉语的学习中,学习障碍儿童往往 表现为记不住字,不能准确理解词和 句子的含义,不能流利的朗读和准确 理解文章的意思等。
➢阅读障碍儿童的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常见的表现有:单词认识错误,当他们进 行口头阅读时,经常会省略、插入、替代 或者颠倒词语。他们缺乏回顾和辨别基本 事实、序列或主题方面的能力,从而对理 解所读的内容感到困难。
➢许多有诵读困难的儿童都在视觉命名速度 方面有重大缺陷,他们不能迅速地说出所 呈现的刺激物的名称。
➢ 缺乏迅速识别词汇的能力会在两个方面影响阅读 理解:
➢ 首先,识别速度快的读者所接触的词汇和概念单 元更多,因而有机会理解更多的内容。
➢ 其次,假定单词识别和理解都要消耗有限的认知 加工资源,那么,一个在困苦中挣扎、将更多的 认知加工资源用于识别单词的读者,就只有“更 少的认知加工资源能够用于理解了”。
➢老师发现他平均每天打人30余次。针 对凡凡打人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给 他讲道理、树榜样、奖励他不打人等 处理对策,但均无效果。
二、学习训练
➢1. 每当凡凡动手打小朋友时,在他身边的 老师便说:“凡凡不许打人。因为你打了 人,现在罚你做20次起立和坐下的动作。”
➢ 2. 然后老师便拉住凡凡的手,走到教室后 面。老师按着凡凡的肩膀要他坐下,然后 再让他起来,同时老师嘴里还喊道“坐 下”“起来”,让凡凡共做20次坐下和起
➢ 一、个案简况
➢ 吴雨,男,5岁8个月,轻度弱智,幼儿园中班幼 儿。该幼儿出生时因受产伤脑发育不全,2岁时曾 患肺炎,住院半个月,以后经常感冒、咳嗽,有 过敏性鼻炎。该幼儿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 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紧张。该幼儿的问题 行为起源于周岁时期,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 经外婆阻止,虽不再吃衣角,却产生了吮吸手指 的行为。
➢基本矫正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较好的完成了脱离强化的程序,较顺
利的进入自然状态。 ➢一个月以后,在进行跟踪观察,未再
发现吴雨有吮吸手指的行为。
案例二:用惩罚原理矫正凡凡随 意打人的不良行为
➢一、个案简况
➢5岁的凡凡是一个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凡 凡经常挑衅或殴打其他小朋友,而且凡凡 出手较重,班里的小朋友们都不愿意跟他 玩。平常目光呆滞,反应缓慢。每次打完 小朋友,凡凡便仰脸哈哈大笑。
➢一、情绪发展的特点 ➢1.生理反应 ➢2.心理反应 ➢3.行为反应 ➢4.认知反应
二、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人际交往方面: ➢交往能力欠佳,喜独来独往,不加入
同伴互动,常攻击他人,因而无法与 周围人群建立较为妥善的人际关系, 不受同伴欢迎。
(二)言语表达方面
➢表达能力发展欠完善,经常说些与情 境无关的事情,并且说话音调常表现 的显著尖锐或特别低沉。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情绪
➢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自我概念上较低, 学业情绪具有消极的特点。
➢在对失败的归因上,学习障碍儿童更 多地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在各 种情境下都会出现。
四、学习障碍儿童的动机
➢学习障碍儿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少 对学习有直接的动机,他们的学习动机的 产生源自于成人的影响,其中父母和老师 对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动机的产生具有重 要作用。
➢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动机受到家庭资源和 社会支持的影响。
五、学习障碍儿童的元认知
➢ 学习障碍儿童在元认知方面有明显的困难或缺陷。 ➢ 学习障碍儿童在元认知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 (一)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之前往往不能明确学习
任务的难度或无推测难度的意识,不能明确哪种 学习策略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更不会由此订立出 周全的学习计划。
(五)学习障碍儿童的语用特征
➢既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能恰当 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灵活地调节自 己说话的主题、内容、目的、时间或情境。
➢学习障碍儿童在阅读时,伴随而来的不能 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含义或者阅读能力的 失常。
➢书写障碍也是学习障碍儿童的显著问题之 一。
➢学习障碍儿童在书写字词或用书面语表达 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写字、拼写、课文结构、句子 结构、单词用法和写作方面。
(一)阅读困难
➢在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 90%是由于阅读问题而需要特殊教育服务 的(Kavale&Forness,2000)。
➢学习障碍儿童的阅读方面的困难也称为诵 读困难,是一种持久的缺陷,并不仅仅是 语言或者基本阅读技能上发展性的落后 (Grossen,1998;Lyon,1995)。
没有受到损伤,其记忆成绩差是由于 信息的提取困难。
(二)短时记忆
➢在听或看之后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回忆 有困难。
➢缺乏或不能够充分运用一定的复述策 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复述的频 率及复述的策略水平较正常儿童差。
(三)长时记忆
➢学习障碍儿童的长时记忆在各个方面明显 落后于正常儿童。
➢在语义记忆编码方面存在困难,学习障碍 儿童在语义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无论在数量 上还是在内部连贯性上都是低级的。
➢(二)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 够自觉有效地使用和调整学习策略。
➢(三)学习障碍儿童缺乏对于学习的反思, 不能对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
第二节 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
➢一、学业的学习 ➢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业学习上的困难基本上
集中在二大方面,包括语言学习困难和数 学学习困难。语言学习困难主要包括阅读 困难、语言书写困难;数学学习困难主要 包括计算困难、问题解决困难和空间组织 困难等。
➢3. 开始时,老师需要用手帮助凡凡完成坐 下和起来的动作。老师用手帮助凡凡的另 一个目的是促使凡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以后,老师慢慢的只需要用语言提示,凡 凡便可以按照要求完成。
➢4. 在惩罚过程中,对凡凡表现出的言语反 抗,老师未予理睬,仍坚持让凡凡完成任 务。
(三)训练效果
➢实施惩罚后,第一天,凡凡的打人次数下 降到15次;第二天,凡凡打人次数为8次; 第三天,凡凡打人1次;以后基本维持在1 次或零。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句法特征
➢体现在句法不完整,很难根据标准的句子 法则来组织句子或遣词造句,往往用词不 当,词不达义;
➢在作文和口头表达时不流畅,词语搭配混 乱,语句不合乎语法规则,不能正确表达 实际的意义等。
(四)学习障碍儿童的语义特征
➢学习障碍儿童中最为常见的特征即是阅读 方面的困难。
➢其问题在于单词方面而非文章或处理信息 的水平
➢两周后,老师停止实行惩罚法。刚开始的 四天,凡凡打人的次数还保留在地频率上, 后来打人的频率又开始回升。
➢到了第八天,老师重新实行惩罚法,并同 时对凡凡安静地坐着玩玩具进行正强化。
➢这样实行了两周,凡凡打人的次数平均3天 发生1次,可以说凡凡频繁的打人行为已基 本控制住了。
第十四章 学习障碍儿童
(二)消极强化
➢1.消极强化的界定 ➢消极强化指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
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良的良好行为,便立 即撤除其正在承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 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 增加。
2.制定消极强化方案遵循的步骤
➢ (1)确定目标行为 ➢ (2)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作为消极强化物。 ➢ (3)选定警告刺激。 ➢ (4)确定所期望的终点行为标准。 ➢ (5)找出合适的替代性的良好行为。 ➢ (6)选择、控制行为改变的情境、 ➢ (7)选择有效地良好替代性行为的强化物。 ➢ (8)安排好具体的实施程序。
第十三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泛指儿童或青少年持续性 的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 等行为,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 郁等行为,或其它精神疾病等问题,以致 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 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与 相关服务者。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 发展特点
➢第二,吴雨性格内向,渴求得到更多爱的 温暖,但事与愿违,父母不与孩子同住, 接触少,造成幼儿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于是就无意识地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以试图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吴雨未接受过有关吮吸手指有 何危害性的强化教育,也就不可能从 根本上调到其主观能动性去纠正这一 不良行为。
二、学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