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在宋代,中国山水画真正进入到了自己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皇室与贵族阶层都对山水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我们可以看到厅堂中摆放的山水画内容的屏风,也可以看到放在案头的小幅水墨画。

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绘画名家,风格迥异。

而这些局面,都是在宋朝统一之后,统治者集中政权过程中要求社会各种艺术文化也随之统一,因此在绘画形象上也不例外。

在宋朝开国时期就接收了多处画院的名家,并且迅速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由于宋朝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威胁,因此势力上难以与汉唐两代相比,这迫使宋朝在外患不断的背景下强调文治的重要性,以稳定当前的局势。

翰林图画院的设立,能够很好地突出宋朝政权强调文治的作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一时期画院的艺术家们都拿着朝廷的“俸禄”,个人地位也升迁很快,促进了宋代绘画事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政权统治基础由庶族地主替代了前朝的门阀地主,这种变化保障了多数地区的群众可以通过朝廷科举考试进入到统治阶层,让文化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众多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等事业开始热衷并且参与进来,许多艺术家为了追求物质的“真”与自然万物之间的“规律”,经常投身于大自然体验生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这也使得宋朝成为封建宫廷绘画最繁荣的时期。

二宋代山水画艺术特征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山水画从隋朝开始就基本确立,经过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在宋代成熟起来,达到了山水画的巅峰时期,艺术造诣上超越了人物画与花鸟画,在中国画体系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认为“山水”代表祖国,所以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将河山作为描绘的主体,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自然环境的美,而画家用艺术角度来捕捉自然环境的变化,并且通过景物的描摹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而这些景物绘画具有的艺术特征也是我们所需要深入研究的。

1 景观的真实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山水绘画发展到两宋时期,到了“写实”形式的顶峰,尤其在两宋时期画院的画师,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技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传统绘画讲求“形似”,诸多山水画师们都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绘。

中国山水绘画研究元老高居翰就在撰写的《隔江山色》中写道:“南宋山水画借了许多技法,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色,但是又与照实描绘不同。

”例如,在米友仁创作《潇湘奇观图》,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并且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将景物生动真实地描绘出来,让欣赏者明白,奇观是对自然境界真实地还原出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2 多元化的构图形式山水画构图一般是以透视法为主,到了两宋时期也是这样,而这种透视方法与西方画派那种“焦点透视”是不太一样的。

在宋朝的山水作品中也有近大远小的风景,但是却没有焦点,这是因为画家还会用另一种作图方式——平行投影画法。

这种创作方式与我们现代建筑绘图中的“轴测投影法”类似,让作品中的景物不会受到焦点透视的阻碍,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效果。

平时我们要想画一个建筑时,会利用焦点透视的原理,而不是让透视线平行,需要让它们能够消失在最终的灭点上面。

然而,宋朝的山水画作品中所有建筑物的线条都是平行的,没有焦点,而这也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的特点之一。

到了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在构图方面多数选取局部,这种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特征,马远就是这种构图形式的代表画面,他的作品“或者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者绝壁而下,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者孤案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我们可以从马远作品中总结出他的创作特点,多数描绘山水一角,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借助“即白当黑”的表现手法,让作品的画面中虚实结合,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幽静空旷的审美感受。

夏圭的作品风格在构图与表现形式方面与马远相类似,他的作品具有简约、辽阔、幽静等特征,一般只描绘一半的景物,人称“夏半边”。

虽然他描绘的景物多数只是一树、一叶扁舟等,但是都能够生动表现出事物,富有鲜明的特征,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3 形与神的统一我们看到宋朝有名的画家,都深居山林,在长期隐居探索的基础上,让绘画作品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创作技法方面比以往有了重大的突破。

例如,郭熙就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比德”的审美研究方式,认为可以将人们的主观情绪融入到山水作品中。

画家们掌握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至”的绘画原则,并且遵循“以小观大”的创作原则,而这些绘画技法的形成,都来源于宋代画家们深入山林的研究与观察,许多宋朝的画家潜心研究,隐居深山,提出了“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有”的创作理念。

也正是由于画家们投身于山水画艺术,让宋代的山水画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纵观宋代山水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与内涵,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画家们的外师造化。

他们细心观察自然环境,对祖国山水赞扬,把握住客观事物形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实现中得心源的境界,即达到传神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对创作者内心的写照,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秀作品的时候,首先打动我们的不是作品高超的技法,而是可以让欣赏者与画家产生高度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传神。

因此在宋代,人们将传神作为创作中的最高要求,因此有些人将宋朝的山水画作品誉为“神品”。

例如,宋代著名山水画家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从外形来看,高耸的山头,飞流直泻的瀑布,草木丛生的山丘,深山中的亭台,波光粼粼的溪流,往山林前进的老马等,这些元素在创作者笔墨下生动地描绘出来。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关陕地区,但是我们在当地的真山中却找不到,这是范宽对关陕地区山水形象特点的浓缩与提炼。

从创作技法上来看,这幅作品没有对山水纹理直接描摹,而是通过一点点地点墨来体现出山岭的威严与重叠,整部作品展现出宋代山水画作品的可游可居的高深境界。

由于这是一部表现山水的作品,所以运用浓重的墨色,坚实的笔法,很好地将我国北方山水景色具有的质感表现出来。

范宽对于山水景物的描绘,突出了风骨神韵,创造出了一种神游的意境,到达了传神的境界。

4 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人类文化学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

人们研究人文精神最早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学科教育,通过多种文学、地理、历史、哲学等专业来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的公民。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群体用过去的典籍来与当时社会中占领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神学相抗衡,人文主义者强调宗教不能剥夺人的自由与尊严,肯定个人的理想,反对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19世纪末,欧洲的哲学呈现出两大思想学派,一个是科学主义,强调了人们需要科学实证,号召理性思考;另一个是叔本华尼采提出的非理性的人文主义。

对于中国来说,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依然是以人为本的,可以宽泛地认为是人文主义。

中国最早的“人文”概念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构成来看,这种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观念,肯定了个体价值与尊严,倡导人性的解放。

在这种思想潮流下,宋代的山水画作品也体现出相应的人文精神。

在这些艺术作品,虽然创作对象是景物,但是作品最终都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生命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

宋朝的山水画十分喜欢表现出元气浑成、氤氲渺茫的感官效果,郭熙的《林泉高致》就表现出“冲融而飘飘渺渺”的特征,之后的韩拙《论山》中也具有“阔远”“迷离”与“悠远”的特点。

而不管是阔远亦或是迷离等特点,都为了表现出元气浑成的视觉效果,而这与人文主义中追求洒脱酣畅淋漓的境界不谋而合,故司空图《与极浦书》书所言境界,“入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结语每幅山水画都能够体现出创作者个人的心理素质与自身修养以及生活经历,抒发自己对社会环境的审美感受。

中国宋代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宋代山水画的独特特征,如注重理性回归等,通过这些特征,我们能够看出来创作者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悟,而这些都是艺术审美精神的印记。

之所以宋朝山水画能够蕴含深厚的审美精神,在于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延续的核心。

我国两宋的绘画大师们,傲视着这个时代,我们可以从他们作品中的强健精神气质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触摸到宋代艺术家们对理性探索的脉搏,而现代人也可以对宋代山水画进行文化审视,将我国传统山水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 袁江洁:《浅谈中国古代人物“十八描”的程式化教育传承》,《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4期。

[2] 罗瑜斌、刘管平:《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风景园林》,2006年第1期。

[3] 卢国斌:《从〈画史〉的若干问题来看米芾“非师而能”的实质及目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洪惠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诗意梦境——〈方广智画集〉序》,《国画家》,2010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