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叶圣陶【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文学常识、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 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还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 作者链接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 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 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 “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3•知识链接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 都姑苏时(公元前 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 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 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 变化无穷。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壑(池 zh QD ( ) zh 31 ( )酌 I ou ( 【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展示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 _________ 角度,抓住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 .建筑学B .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特点:A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 .有代表性的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 嶙峋()栏杆( ) 叠嶂( )赏 qi eng ()薇)空 jicn (2、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3、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二、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 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三、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3)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 “决不”,可以吗?)(4)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6)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 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四、 研讨探究。
1 .课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 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3.课文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五、 审美品味,表达训练。
(二选一)1.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200字左右。
(最好仿照苏州园林的写法) 板书设计a 总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2. 3. 42. 3. b 说明顺或以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文:1.布局一自然之趣 配合一自然美 映衬一图画美 层次一景致美(大处讲究)1.每个角落一图画美门和窗一图案美 屋室装饰一色彩美 (细部注意)序: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c写作特点: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反馈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 镂空()轩榭()斟酌(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败笔 堆叠 明艳 鉴赏2. A. B. C.D. 3. 4. (蔓延 闲适 阅历 工细 玲珑 映衬 彩绘 雷同 盘屈嶙峋 自出心材 因地治宜 俯仰生姿 琢磨( 对称( ) 丘壑(阑干( 下列各组句子语意变化最不明显的一项是( 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决的,()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 A 尽管但是只要就B •尽管 C.如果那么只有才D .如果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1)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 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A 供给必需预告 B •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 •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 = (2)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一- (3)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一- (4)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 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阅读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技术、美术)而不仅是( (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 ( 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那么只有才 但是只要就)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 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 艺术、魔术、 甲)是重峦叠嶂, 胸中有丘壑,才能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魔术、技术、美术)。
③ 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只觉得身在山间。
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安排桥梁。
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0分)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B ) A.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或者种C.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2、 选文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总分]。
在假山的堆迭部分,文中“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迭的艺术效果。
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一句评述池沼与其它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 “这”指代的内容是“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
3、 对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它景物配合的。
B .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
C.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
4、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点说明 的对象是池沼。
5、 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 艺术、 技术。
在文中横线上的“甲” “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B )既……又…… 不但……而且…… 本语段的中心句是A .第①句BC .第①④句D &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9、 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10、 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D ) 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1、 本语段是分项说明。
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12、 “如在画图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13、 “大多引用活水“中的”活“的作用是(突出池沼的特点)14、 池沼安排的不同点是: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 池沼安排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5、 文中“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 16、 “艺术”和“技术”区别?[“艺术”时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 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一般可以大量复制]17、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安排桥梁。
” 一句中“往往” 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往 往”表示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情况不符, 不能体现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6. A. C.7. B .或者……或者 D .因为……所以 (A ).第①②句 .第(11)句(C ) (11) (11) (11) (11)A.B.C.D. [鱼戏莲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