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阶》教学设计分析

《台阶》教学设计分析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台阶》是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

二.设计思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本节课,由数字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通过品读细节,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

通过“叹,昨日努力!”“疑,今朝失落?”“述,一生所志。

”三个环节,感悟父亲这一生,为了改变自家的台阶,以自己生命的底色,建造了人生的台阶。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教改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形象,我们通过数字故事导入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借助电子书包,通读文本,解决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基础上设计的。

•细节中品读父亲形象
•对比中感悟父辈精神
赏读中升华对父辈的敬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故事(父亲、台阶的图片)、电子书包
《台阶》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父亲,下班后给儿子撑着雨伞,全然忘却了一天的疲惫和那早已被雨水打湿了的衬衫;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忍痛举起手中的鸡毛掸子,打出了坚强自立的小英子;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在家道败落时,将珍贵的紫皮大衣留给了北上的儿子,蹒跚地爬到月台那边,为儿买回了甘甜的橘子……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父亲,他有一双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脚,也有一双开裂着沟纹的手,他穿着破烂的草鞋,踏上了那属于他的,高高的台阶……
二、明确学习目标:
细节中品读父亲形象,对比中感悟父亲精神。

三、概述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父亲,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父亲老了。


我们家的台阶低!
这人怎么了?
父亲老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感叹、疑问、陈述着三种不同的语气踏上父亲的“台阶”。

四、文本解读
品读细节,揣摩父亲内心世界
1.叹,昨日努力
父亲为造新屋和高台阶做了哪些准备?请把相关的语句标注出来,体会父亲的形象。

(赏析)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是重要手段,文中通过父亲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细微但又具体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真实的父亲。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语句,再次体会父亲的形象: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2.疑,今朝失落
父亲的高台阶梦终于要实现了,他有没有因此而变得趾高气昂,内心充满愉悦呢?
从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不对劲”?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释疑。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父亲的高台阶梦实现了,但却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荣耀和内心的愉悦。

反而让他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多了那么多的不自在,不适应。

为什么会这样?父亲似乎找不到答案,他的痛苦、悲凉、暴怒、深深的失落,只能交织成结尾那个既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儿子的问题:“这人怎么了?”
3.述一生所志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编者的信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感悟成长,理解父子情深
高高的台阶,父亲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年老时的困惑。

换一种角度,高高的台阶是儿子一生无法回避的对父亲的敬意,这种敬意不是因为父亲的能力,而是父亲的努力。

父亲经历了这样的一生,为了改变自家的台阶,父亲几乎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长途。

从青年到老年,从生命精力旺盛到生命精力衰竭。

他以自己生命的底色,建造了人生的台阶。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
中国文学中不乏母亲的形象,但那位沉默不语,为我们带来欢乐,为家庭不辞辛劳、努力奋斗的父亲,其实是我们起步时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课后作业
推荐书目:
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