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
(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2)分布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生物水资源土地气候自然条件不利有利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种类多样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资源利用市场劳动力政策社会经济条件不利有利保障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受认知水平限制、农业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尚有不足之处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部分地区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农业资源、环境受到压力过大,许多地方造成农业生态恶性循环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受经济条件限制、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低市场需求量大,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总结(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4、农业的地域差异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丘陵地区秦淮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淮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南北差异水稻油菜棉花甘蔗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多水旱灾害,春季低温地势低平,气候优越,水源充足,水稻土肥沃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地势低平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华北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一年一熟热量不足,生长期短,低温地势平坦,黑土广布,地广人稀,雨热同期东北平原主要作物熟制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地区四、思维拓展1.我国三大平原农业生产活动对比分析5、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1)商品粮基地:a.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b. 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c. 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春小麦)、松嫩平原(春小麦)、 江淮平原(冬小麦)、太湖平原(水稻)、 鄱阳湖平原(水稻)、江汉平原(冬小麦、水稻) 洞庭湖平原(水稻)、珠江三角洲(水稻) 成都平原(水稻) (2)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绿洲等5大片。
两个都是的:江淮平原、江汉平原 (3)油料作物:大豆——原产地,东北花生——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华北的山东、河北(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播种面积最大)。
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芝麻——主要在河南 胡麻——西北内陆地区 (4)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 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分布在中温带,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5)出口农业基地: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商品粮基 地二.林业(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现状: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
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
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
海南还产椰子。
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三、畜牧业1、分类: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三类。
2、分布: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
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3、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四、水产业(渔业)1、分类: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
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
2、生产情况: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大陆架广阔;寒暖流交汇;河流流入。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五、农业的发展1、成就①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良种和制度的改良②机械化、科技化、传统—→现代③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
相应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科技兴农3、农业发展前景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4、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b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
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5、农业问题的对策①提高单产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③加快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兴农6、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途径(1)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切实保护耕地,全面治理低产田,推广农业技术(2)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