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怀
教育需要一种情怀,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大度、大气和大方,而且更需要教育者懂孩子,爱孩子。
最近几天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接受枣庄名校长为期一周的培训,不但接受了教育专家的理论的洗礼,而且还倾听了来自一线特级教师的引领,同时还参观了浙江大学的校史馆和几所学校,即使培训即将结束,但是内心深处涌动出一种无名的激动,甚至“躁动”,在厘清思路后,一个词清晰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情怀”,即使这个词已经在2019年出版的专著《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中,但现在再来梳理这个词,竟然感觉到以前理解的浅薄。
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教育其实就是培育人的心性,张扬人的个性,完满人的悟性,所以我们教育人需要的是一种看到人、深入心的教育艺术,不但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而且要引领孩子。
了解是前提,走进则是关键,只有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我们,接受我们的“说教”,接受我们的”教导“,孩子接受了,自然一切的问题都会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当前教育还存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有不但会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的不利的影响。
身为教育者,尤其是校长,如果不能抵挡住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校长自然就会将眼睛死死的盯住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教育,潜能的挖掘和心性的培育,这种教育即使在短时期内会起到轰动的效应,会给校长带来荣誉和光环,但是唯分数的教育却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的危害。
教育不是培育极少数的精英的教育,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就能考核出成绩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出发,从孩子今后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发展出发,培育孩子良好的心性,即使某一阶段看看不到教育的效果,但从长远看来,如果孩子在毕业后依然会怀念学校,沿袭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和做事风格,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西南联大不可谓办学条件不艰苦,但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学生却有着国家意识和情怀,却有着胸怀天下的情节,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成功,而当下教育呢?以死的答案来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学生,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学生,教育还能带来灵性吗!
教育需要改变,即使这个改变需要过程,即使这个改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身为管理者的我们不能等待,绝对不能,我们需要从我们自己做起,尽可能的多改变一些,尽可能的多努力一些,在自己的”小王国“中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