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觉与运动
第一节
• 感觉
感觉的形成概述
–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上的反映 – 客观事物→感觉器官→神经冲动→大脑皮质
•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 躯体感觉:有深部感觉(本体感觉、痛觉)和 浅表感觉(触觉、压觉等) – 内脏感觉:感受内部温度及化学、机械和伤害 性的变化。
第一节
– 内、外直肌 – 上、下直肌 – 上、下斜肌
视觉
• 正视
– 注视远方:对称眼肌紧张度相等,瞳孔在正前方
• 看强光时瞳孔缩小,弱光时放大 • 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 神经副交感神经→虹膜环状平滑肌→瞳孔缩小 • 调节进入眼球光亮
– 看远时瞳孔放大,看远时缩小 – 紧张时瞳孔放大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视觉
• 眼球会聚运动:看近物时,除了晶状体曲率 增加、瞳孔缩小外,视轴也向内侧合拢,即 两眼球向鼻侧会聚,使物像落在两侧视网膜 的对称点位置上,以形成清晰视觉。
• 感觉的形成
– 感受器
感觉的形成概述
• 内外环境变化→神经冲动 • 体表感受器;内感受器
– 感觉器官
• 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
• 感受器感受到内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刺激信息,并 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电信号,以神经冲 动的形式经相应的传入神经产道中枢神经系统, 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一定中枢形成相应的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一、感受器的作用和生理特征 • 感受器的作用
– 换能作用
• 各种刺激→电能——神经冲动
– 编码作用
• 在换能同时,将信息的信是进行转换,即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 条件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和组合之中。
•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 适宜刺激
• 只对某一范围刺激敏感 • 感觉阈值
– 适应现象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二、感觉的传导 • 脊髓对感觉的传导
– 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传入纤维 背根部外侧脊髓 后角换元 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 经脊髓丘脑侧束(痛、 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丘脑 – 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深部压觉、皮肤触觉等 背根内侧脊髓 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下部薄束核 和楔束核 交换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 丘脑
• 视锥细胞
– 红、绿、蓝感光色素
第二节
视觉
二、视觉功能的评定生理指标 • 视力(视敏度)
– 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 – 正常:5米处分辨1.5mm(1′):1.0
• 视野
– 单眼正视前方可看到 的整个空间范围
• 白色>蓝>红>绿
第二节
• 双眼视觉 • 立体视觉
视觉
合成立方体影象
第二节
• 眼肌平衡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二、感觉的传导 • 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 特异投射系统:由脊髓和脑干传入的感觉,经丘脑换 元后发出的纤维能投射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 的感觉。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 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上行神经纤维与脑干网 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 元通过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上行抵达丘脑的网 状结构,再次交换神经元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 泛区域。其作用在于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但不产生特异的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大脑皮质分区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6
4
31 42
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的功能区,称为 × ×中枢。
2
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 (4、6 区)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 (3 、 1 、2 区) Broca 区 Wernicke 区 3. 听觉中枢 (41、42 区) 4. 视觉中枢 (17 区) 5.平衡觉区 (41、42 区) 6. 嗅觉区 64 7. 味觉区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 集中于中央凹
视觉
– 亮视觉,感色力强,可分辨颜色和物体的微细 结构,形成中央视觉,分辨率高
• 视杆细胞
– 距视力轴20°最密集 – 暗视觉,视野广泛,形成周围视觉
第二节
• 光化学
视觉
– 视网膜受光刺激后,感光细胞发生一系列化学 变化
• 视杆细胞
– 视紫红质→反视黄醛+视蛋白→神经冲动 – VitA:反视黄醛→顺视黄醛→视紫红质
第二节
(三)眼的折光异常 • 近视 • 远视 • 散光
视觉
第二节
• 近视
正常
视觉
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
眼球前后经过长
近视眼镜的校正作用
第二节
• 远视
正常
视觉
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小
眼球前后经过短
远视眼镜的校正作用
第二节
• 散光
视觉
角膜、晶状体各径向曲率不等
第二节
(四)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 视锥细胞
17
41
9.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44、45) 10. 书写中枢(8) 11.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22) 12.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39)
躯 体 感 觉 中 枢
躯 体 运 动 中 枢
投射特点
•交叉(对侧支配) •倒置(但头不倒置) •投射范围大小与 运动精细度 成正比 感觉灵敏度
第二节
视觉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 晶状体的调节
视觉
– 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前移→悬韧带放松→晶状 体突起(曲率增加→折射角增加→焦距变短) →物像前移至视网膜 – 反之亦然
第二节
视觉
(二)眼的调节 • 瞳孔的调节:通过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的量和减 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相差,增加视觉清晰 度。
– 对光反射
视觉
• 组成:眼 ;视神经;视觉中枢
• 功能:感觉物体的形状、色泽、远近和运 动状态等。
第二节
一、视觉的形成
视觉
•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现经过眼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水晶体、玻璃体)的折射 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接着视网迷上的 感光细胞感受光刺激,并将外界光刺激所 包含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进行初步处理, 最后从视神经纤维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 向大脑皮层视觉区形成视觉。
第二节
纤维膜
视觉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结缔组织
视网膜 黄斑 双 极 细 胞 色 素 层 纤 维 膜
角膜 虹膜 前房
玻璃体管 玻璃体 晶状体
后房
眼球的结构和机能
第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觉
(一)眼的折光和成像
折光系数 1.38 1.33 1.34 1.44
视网膜上形成倒立实像,经大脑皮质矫正为正立像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 晶状体的调节 • 瞳孔的调节 • 眼球会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