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濮阳市华龙区高中付爱存
课程分析:《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这首诗应以诵读、鉴赏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并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颈联、尾联的直抒胸臆,是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直接体现。

在赏析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进而能够鉴赏同类诗歌。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背诵全诗,提高传统文化素质。

2、赏析诗歌内容,领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艺术情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难点:
1、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理解。

1、学生利用手头所有的工具与资料,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
(反思: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名家,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
写作背景是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
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做,既 二、情境导入
5=i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写作背景。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乂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过于相信学生,对学生资料匮乏考虑不足,学生对写 作背景的了解不是太理想。


2、分发根据杜甫生平及其思想写成的美文《浣花溪畔落沙鸥》。

(反思:《浣花溪畔落沙鸥》是对杜甫的总体评价,能够加深学
生对杜甫的深层次的认识。

且文章文辞优美颇有文采,能提高学生的 文学素养。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是大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

作为
一个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他曾有过“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也曾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抱负和理想;曾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 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也曾有过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 折“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他曾有过官拜左拾遗的荣 光,也曾有过靠朋友庇护寄身草堂的悲苦……然而,苍天弄人,连一 厝难挡风遮雨的草堂也吝于给他,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漂泊的途中,不 得不孤独而凄凉地漂泊在凄冷的长江中。

秋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

江水滚滚地翻腾着,急剧地向前冲去,溅起清冷的水花。

凄凉的风中, 孤
鸟盘旋着,不知该飞向何方;远处传来的,是清猿的哀鸣。

这是重阳节啊,是人们登高祈寿,饮酒赏菊的欢庆日子。

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面对这万里江天,面对这孤独盘旋的飞鸟,面对这衰败的枯叶,面对这滚滚东逝的江水,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又会倾诉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一起来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体现杜甫情思的名句,又有写作背景的情景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杜甫,走进诗歌。

不足之处:第二段如果放在赏析诗歌前两联时效果可能会更好。

可以作为写作训练,先让学生思索,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画面,然后在赏析之后给出,让学生进行比较。

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诗歌内涵的深层理解,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由景至情解形象,体验探究析特色
1、动情读,动脑思。

(1)引导学生在比较名家示范朗诵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诱导
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学生试读诗歌,播放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而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反思:诗歌重在诵读,这一环节注意了让学生读,并以名家朗诵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朗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设个的印象
与理解。

不足之处:没更能放开让学生诵读,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不是太到位,关键是自己诵读不是太好,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投影显示与诗句内容相吻合的景物画面,诱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朗诵、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回答后明确:
意象一一风、天、渚、沙、鸟、落木、长江
意境一一肃杀、凄凉。


2、中国诗歌多抒情之作,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这样的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体悟诗人情感。

重点思考探究颈联和尾联。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简要写下来,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代表执笔书面表达出来,意见不一致的记录下来,全班共同探究。

教师适当点拨,强调两点:漂泊之痛,国衰之悲。


3、诗人形象探究。

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们看
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根据诗歌内容,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句,联系诗人生平,和世人对杜甫的评价,学生在思考之后书面表达出来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不要求统一。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悲秋一一作客一—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


以下是摘录的部分学生的发言:
霍少芳: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诗记录了唐朝由兴而衰的过程,而这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诗人,所以,我认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王永丽:我认为仅从爱国这一点来理解杜甫是不够的。

杜甫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悲苦之人,所以他能深刻体会到人们的疾苦。

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我认为应该说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吴晓亮:杜甫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四处漂泊中度过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仕途的不顺。

正是因为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与壮志难以实现;正是因为仕途不顺,他才一再漂泊,连寄身草堂也不得;也正是因为仕途不顺,他才在四处漂泊中体会到了民生疾苦。

所以我认为在忧国忧民之前应再加上壮志难酬这―点。

(反思:①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本诗的解读,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即:意象一一意境一一形象与情感。

这样,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②分组讨论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
力的提高,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不足之处:由于以往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不太能放得开,因而分组讨论组织不是太好,以后要多想办法,力争让学生作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的文人是含蓄内敛的,因而中国诗歌中的景历来是为抒情张本,而本诗也不例外,最大的艺术特色即为“情景交融二
(结合前面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情景交融”的结论,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有了整体的把握,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能从景与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反思:在前面环节的学习中,己经对这一环节的内容做了准备, 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

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应在此多下功夫,尽量降低难度,这也是我以后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在诗歌中,景物是情感的载体和借代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以其相似点,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只要我们能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在他们的结合点处深入探究,就一定能够探寻到作品的深层内涵。

六、迁移拓展——作业
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杜甫的《秋兴》(其一),也是一首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就的名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并试析他与《登高》一诗的异同。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鉴赏诗歌,同口寸,熟悉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法一一比较鉴赏。


总体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互动,要上好一节课仅凭扎实的
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摸透学生,精心设计,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生命情感的涌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进而走入文本的境界,从而达成理解、感悟、创造的目标。

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实现,可以算是一堂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不足之处:①时值新课改实施伊始,对新课改精神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因而,这节课老师讲的较多,虽注意了引导,但学生和老师都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完全解放出来。

②学生读的想的还可以,但相对来说,写的较少,个别问题讨论的时间安排较少。

总之,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新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抓住这一契机,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纲要,并把自己置身于课程改革之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课程改革体系,为教育事业奉献自
己的一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