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反思
语文组杨晓红
本学期必修(三)选择了杜甫的三首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都是是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都风格鲜明地体现出诗人晚期作品老病漂泊、忧国忧民的特点。
讲这首诗,我主要想达到几个目的:进一步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品读诗句,分析诗中景物形象,体味诗人的情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因为此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这两首诗歌在写作对象、抒情手法和情感上都十分相似。
所以,我希望借助本诗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风,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对于诗歌前两联对秋景的描写,需要学生能够判断出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和长江,意象的特点及意象的作用。
在诗中,诗人传达的是浓重的悲秋之情,这在他所选择的景物上可以感受到;更主要的是在诗歌的颈联,可以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理解诗人的八个层面的悲情:逢秋之悲、万里之悲、作客之悲、常作客之悲、百年之悲、多病之悲、登台之悲、独登台之悲;而尾联又将悲情加重。
诗人的悲具体体现为漂泊之苦、老病之痛和家国之忧,这是他晚年诗作中共性,这一点学生需要了解。
这首诗在讲授过程中,前两联侧重分析景物;后两联侧重分析诗人感情。
对于整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另外,本诗的标题中包含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应积累给学生,以便他们理解同类诗歌。
总之,我是希望借助这节课给学生一个鉴赏写景抒情诗的模式,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
学生虽然没有做过多的课前预习,但课上反应很不错,理解到位,表述合理,基本掌握了这种诗歌的分析思路。
对于课后练习,我要求学生将《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进行比较,找一找这两首诗歌的异同。
九班学生程度稍好一些,可以做一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