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供大量的体验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差异
性培养。
(3)提升素质
◆素质是基础和能力的内化与外显,创 新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三拓展”
◆“四解放”
◆“问题意识”
2.教师研究型发展机制
◆“慎选良师、精育名师” ◆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校本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以专业认可激励教师的事业追求。
(1)开发兴趣型课程。
◆学校已形成社会人文类、自然科学类、数 学类、实践技能类、体育艺术类等五大类兴 趣型课程。
(2)开设研究型课程。 ◆自主性、专题性、综合性三种模式 ◆321制度
(3)开展实践型课程。
◆四大节:体育节 科技节
社团节 艺术节
◆四体验: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高 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高三学生体验企 业生活、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
3.学校高品位追求机制
◆理性办学 ◆内涵发展
◆如果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保持校
园的安静,保持中国教育的清静,那么 民族复兴的伟业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谢谢!
2011-11-5
(四)课程指导思想
承认差异 发展个性
着眼未来
二、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的实施
(一)课程框架
“两性四型”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研究型课程 兴趣型课程 提高型课程 实践型课程
(二)操作体系
1.科学实施国家课程,注意处理两个关系。
(1)科学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2)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2.大力发展校本课程,注重课程全员开发。
一、课程改革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
(一)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以人为本”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层次:以师生为本,关注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三层次:教育必须回归它的本源,关注人的 本质发展。
(二)人才观:
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基。
(三)课程观
一切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活动 都是课程,这是一种大课程观。
(4)探索提高型课程。
◆ 分层次走班制教学。
(5)积极引进国际课程。
3.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不增加文化课课时。 ◆坚持不压缩非文化课课时。 ◆坚持教学场地的全天候开放。
(三)管理体系
◆课堂管理,目标指向高效课堂。 ◆学分管理,目标指向精细化。 ◆培训管理,目标指向管理素质。
(四)评价体系
合◆ 化素 质 评 价 综
◆评价手段多元化
开卷笔试 技能考察 导师评价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三、课程改革需要工作机制的保障
1.学生差异性培养机制
注重基础 发展能力
提升素质
(1)注重基础
品德基础
◆“让德育回归生活” ◆“德”的内涵: 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的立身之德,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 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为事之德, 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为民之德。
三个结合:
行为习惯养成与健全人格塑造相结合;
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渗透相结合; 公民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知识基础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学生
学习的内驱力。 班级教师育人集体负责制
(2)发展能力
◆提供特色Leabharlann 明的学校课程来实现,开发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