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 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2、孙中山与时俱进,20世纪20年代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下列各项中,符合新三民主义精神的是A.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B.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C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核定地价,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3、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2010年是毛泽东逝世34周年。
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找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5、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6、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的是()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②都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图4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图4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9、“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②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④发展核试验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A.①③B.②④C.②D.③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11、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目的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1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3、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B. 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D. 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4、1913年,泰戈尔(印度)的《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说明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A、东文化开始赶超西方B、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D、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15、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各种文学艺术流派深刻反应社会历史现实,主要流派出现的顺序是()A.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C.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16、“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
文中他的作品是()A.《石工》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17、电影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B.许多科学家的努力C.人类新的精神需求D.商业利益的驱动18、梭伦在改革后成为雅典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因为①改革未消除平民和贵族的根本矛盾②贵族改革中利益受损比较多③下层平民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④城邦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的出现A.①②B. 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9、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20、“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2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2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24、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D.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25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在世界上不能有一个头,世上也没有人能统治它,主教和教皇不能统治它,只有在天上的基督是头,也只有他统治。
”该观点有利于A.将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B.从根本上否定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摧毁教会组织,重建人的自由材料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二(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
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王安石为实现富国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持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你是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的?(4分)27、阅读下列材料:(_17分)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材料三:“这十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们贫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然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之半殖民地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至苏联遗书》1925年3月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孙中山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3分)(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8分)(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2分)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4分)28、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现实主义摈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社会改良。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的繁荣作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造,也是历史的继承。
——以上材料选自《外国文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现实主义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这一流派的特点。
(4分)(2)举出两位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