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建设人才开发和建设培训
工作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建设人才开发促进会会长助理、常务副秘书长王典衔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受陈会长委托,我就建设人才开发的有关工作给大家作一个汇报,敬请指教。
一、建设人才开发促进会的工作简况
根据促进会今年的工作要点,促进会先后在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就促进会的工作安排和建设类高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改革发展经验,进行了交流和研讨,80多家会员单位共17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着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促进会还专门召开了省属建筑企业联席会,请有关部门向企业宣讲了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行政审核和相关教育培训的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
促进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受训2000多人,继续教育培训人员120名。
为了了解和掌握全省建设类教育资源状况,促进会还专门对部分建设类高、中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公布了第一批建设类优质学校名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这一作法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主管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促进会的自身建设方面,成立了促进会秘书处、培训部、高等教育专业部,这次会议还将成立培训机构专业部。
促进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专门建立了网站,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更便于各会员单位互通情况,交流研讨,展示会员单位的风采,提升会员单位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
促进会还与省岗培注册中心联办《四川建设人才》季刊,已出版三期共印发6000册。
二、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实现四川建设事业跨越发展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
资源。
近年来,我省人才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效能不断增强,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的骨干和推动作用。
作为两大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各级住建部门的领导下,建设人才的数量已接近300万(建设部资料显示,2010年四川建筑队伍为298.15万人),人才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各级住建部门和所属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形成了敬才、惜才的全新观念,使各类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其所长、各显其才,为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灾后重建中,涌现了许多专家、行家等各级各类人才不屈不饶的优秀事迹,实现了灾后重建设计新颖、施工快速、质量可靠的目标。
绵阳市在引进高新科技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培养现有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泸州、达州、自贡等地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从建设人才的需求出发,积极支持本地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各级建设类学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输送紧缺人才,为建设人才队伍的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鉴于四川是个建筑大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全省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按照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科学规划、深入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有效的提高我省建设人才的竞争力,夯实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人才基础;要努力把用好人才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引导人才投身四川建设事业,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全行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建战略,大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为建设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我省现有的建设类培训机构,据初步统计共40个单位,校舍建筑面积11
万平方米,共有专职教师405名(高级职称153名,中级职称252名),兼职教师628名(高级职称286名,中级职称342名),累计培训89.1万人,已毕业学历班39291人,在校学历班8741人。
建设类培训机构多数是为了适应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应运而生,也有部分是原有的技工校、职工校和培训中心。
它们的职能主要是在本地建设部门的领导下,承担技术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职工培训任务。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已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照行业的需要开展包括新一代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员培训。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紧贴行业的优势,多数培训机构都开展了成教、电大、自考、网教等学历教育,按照成人教育“按需培训”、“按需施教”、的原则,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泸县、华蓥作为建筑劳务输出县,建立了“培训基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用工单位”、“劳务企地+输入基地”培训模式,实现了“招生-培训-输出-维权-服务-跟踪管理”一条龙服务。
建设类培训机构是建设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培训单位,作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各培训机构,要在建设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实现归口管理、归口培训。
在完成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前提下,面向社会广大城乡建设行业开展成人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的专业师资应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复合型教师,提升专职教师自身素质,充实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的知识和能力,保证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需要。
专职教师数量应有所增加。
还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机构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含试验、操作训练、考核场地、设施),使用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教学手段,提高专业知识以满足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培训机构要“长短结合,以长养短”,努力拓展培训功能,办好短期培训班的同时,挖掘教学潜力,办好成人教育各种学历班,并应办出特色;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抓好德育和人文知识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突出技能培训。
应根据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社会生源的不断增加,缺乏基层实践经历和经验的特点,十分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住建部人事司主管培训的领导对此十分关切。
四、加大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国家制度
我省现有建设类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学校64所,促进会团体会员56所。
建设类各级学校,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它们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建设人才,为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前,各学校在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引下,都在积极进行教育体制和教学全面改革,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如:高校的强强联合、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创新示范校在不断增多。
中职学校在地方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如:成都市6所中专校组建为全国最大的中专校;仁寿、中江、德阳黄许都整合为全县、区唯一最强的学校),中江、德阳还积极进行了学校改制试点,民营企业资金的投入对公办校是重要的补充,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和办学规模的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往行业、企业靠拢,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努力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
在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上,各学校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了各自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在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学校认为建设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没有困难,不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舍不得花气力搞教改,而行业、企业则认为培养人是学校的事,只享受用人的权利,缺乏关注、参与学校教改的义务,没有社会责任感。
希望我们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规定,主动关注本地的建设类学校的改革发展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出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完全对接,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完全对接,真正做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上岗、顶岗,尽快为企业增添效益。
我们经过对部分学校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公布的全省建设类优质学校名单(第一批),目的在于鼓励和支持学校更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请我们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实际上与用人单位切身利益密不可分),积极支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工作,同时优先选用这批学校的优质毕业生。
全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建设人才开发任重道远。
我们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领导和厅人教处指导下,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有关人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支持、帮助和各培训机构的努力下,尽力作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实现四川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