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建筑赏析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 四层斗栱。内 米阔 黄瓦歇山顶, 四层斗栱。 奎文阁高 米深 米 黄瓦歇山顶 三重飞檐,四层斗栱 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 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 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 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 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 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 年 重修以来, 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 地震的摇撼 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 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 屋倾者九,存者一” 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 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 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 石碑就是奎文阁坚 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 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 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 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 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 书法家乔宗书写 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 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 乔宗书写; 正德间皇帝命 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 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 米多 米多, 米多 米多,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 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 米多。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 碑下的龟趺高 米多。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 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 明宪宗朱见深所立 朱见深所立。 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 思想,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 楷书,书体端庄, 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 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 习称“ 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 年),习称 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 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 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 又称“驻跸” 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 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 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 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 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 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 清道光年间 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 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 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 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 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 改称“碑院” 温雅, 畅奔放,飘逸自如; 丰润温雅 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 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 蔚然大观.。 蔚然大观 。
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 太和元气坊 嘉靖 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 形制与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同 坊额题字系山东巡 (公元 年 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 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 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 字 雍正七 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 汉白玉石刻制 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 年(公元 年 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 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 德侔天地” 道冠古今” 个字 个字, 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 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 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 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 东题“德侔天地” 牌坊, 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 西题“道冠古今” 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 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 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 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 如意斗拱 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 斗拱, 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 只石雕怪兽。 只天禄, 饰 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 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 只石雕怪兽 居中的4只天禄 披麟甩尾,颈长爪利; 两旁的4个辟邪 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个辟邪, 两旁的 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曲阜孔庙建筑赏析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 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 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 想家、政治家、 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 曲阜城中央。 曲阜城中央。它是一 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 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的古代建筑群。 的古代建筑群。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 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 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 在泮水桥后,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 个龙头阀 阅。四 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 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 祥云 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 个大字 乾隆皇帝手书 个大字, 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 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 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 年 重修时“
奎文阁 入大中门,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 同文门。门屋阔5间 同文门。门屋阔 间,深2间,黄 间 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 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 此门曾名“参同门” 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 为此名。 为此名。 过同文门,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 拔地而起, 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 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 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 它就是以藏书丰富、 藏书丰富 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 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藏书楼。 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 年 始名“藏书楼” 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 二年( 明昌二年(公元 年 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题匾。 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 白虎之首有星 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 颗, 似文字之画” 所以《孝经》 奎主文章” “屈曲相 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 人进而把奎( 星演化为文官 文官首 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 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 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 进庭院。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 进庭院。院落狭 长矗立着13座碑亭 座碑亭, 北 ,两行排列, 长矗立着 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 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 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 鳞比。 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 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 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 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 是唐、 民国七代所刻 七代所刻。 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 谥加封拜庙亲祭、 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 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 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 )、满文等文字刻写 满文等文字刻写。 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 雍正、 座碑亭建于康熙、 道北 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 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 座为金 座亭中, 座为金、 隆年间,道南的 座亭中,4座为金、元 建筑,东起第三、 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 (公元 年 所建, 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 五年(公元 年 所建, 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 大德六年(公元 年 所建,其余4 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 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 斗栱豪放,布置疏朗, 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 的建筑。 的建筑。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hóng )道门,是明洪武十年 (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 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 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 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 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 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 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 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 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 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 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 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 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 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