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完整版)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包含了怎样的 哲理?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 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 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时间: 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 “第二日”(6), “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53), “又过了九日” (77)。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 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牙尖嘴利、刻薄
语言 描写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 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贪婪
动作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自私、尖刻、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 贪婪 二 描写 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顺手牵羊
十 年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 后 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
2、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 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 的?(根据课文内容填充表格, 多角度感受人物变化)
分析闰土形象
对比
小英雄
木偶人
变化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 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 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 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齐读第三部分 2.理解下列句子,思考问题:
(1)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 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 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为什么不留恋?“高墙”是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人和事)感到失 望,故乡未给我留下好印象。 “高墙”是比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 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 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 起了高墙
时代背景
《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 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 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 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 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 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 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 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 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 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 极其重要的问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怪声怪调,以长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辈自居,讽刺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 二十 言 年后 描 写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 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势利、 尖刻
肆意造谣,搬弄是非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 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故乡
鲁迅
/soft/ 1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中篇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短篇
小说三要素: 人物塑造方法:
人物、故事情节、Hale Waihona Puke 境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贪婪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 贼 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喊 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 捉 去” 贼 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 爱 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 占 便 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 宜 跑得这样快。”
自私、 贪婪
我对杨二嫂的态度变化:
愕然 愈加愕然 惶恐 无话可说 闭口沉默 在现实的故乡中,人与
外貌
健康壮实
动作
语言
饱经风霜
苦不堪言,迟钝麻木
活泼机智,热情、纯真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 头…默默的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断续续。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 对“我” 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我”为老爷,和“我”之 的态度 对“我”友好,热情,和 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我”建立了淳朴的友情。 对生活 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 丰富。纯真活泼,无忧无 虑。
(3)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如何理解其含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 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 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 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 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 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 (暗示)社会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 文埋下伏笔。 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开 头)突出或深化主题(结尾)。
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寂 的气氛,烘托了“我” 悲凉的心情,暗示出帝 国主义和封建社会残酷 统治下农村日益衰败的 社会环境,奠定全文悲 凉的感情基调。
(5)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 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再次 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这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 象和憧憬。表现了作者振奋的 思想,与小说开头形成对照。
(6)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
这句话反映了“我”对追求新生活的理想 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坚信自己和闰土的后 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一方面对自己的 “希望”又感到“害怕”和“茫远”。闰 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自己能过上幸福生活, 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 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 望很茫远。
分析杨二嫂形象
对比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 自私圆规
二十 年前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 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 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年轻漂亮, 安分守己。 老、 丑、 瘦
外 貌 描 写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 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 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 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二、速读课文,扫清障碍
• 1、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掌握生字词 • 2、列出人物表:文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 们的身份?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迅哥儿)、“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幼时好友)、水生(闰土的第5个孩子)、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 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 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 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 种忧愤之情。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 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 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 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
“第二日”;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 些事?(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①到家那天 母子相见(6—8) 回忆少年闰土(9—33) 见到杨二嫂(34—52) ②过了三四天 ③又过了九日 见到闰土(53—76) 动身启程(77)
壁了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 奈,寄希望于神灵。
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多子多福的 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国主义、封建社 会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小结: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毒害,帝国主义侵略、 封建社会的压榨,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贫困
(4)为什么说到希望,“我”又“害怕起来 了”?
因为想到希望,也就想到希望的实现,而回 到故乡的所见、所闻等残酷的现实又使“我” 感到希望的“茫远”,找不到实现希望的道 路,所以“我”害怕。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 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所憧憬和追求的这种新生活,实 质上是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 除了因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封建观念 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新生 活,这体现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结构: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 及“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 变化以及“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 “我”怀着痛苦失望的 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作者在描写闰土和杨二嫂时, 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二者 的不同是:
杨二嫂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先见其人,后忆其事
闰土
先忆其事,后见其人 先见其形,后闻其声
总结
人物
闰土
勤劳善良、淳朴老实、 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贫 苦农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 受压迫、剥削的农民的 具体写照。揭示帝国主 义和封建社会双重压迫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革 命家 2、小说集:《呐喊》《彷徨》 3、散文集: 《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