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李智鹏一、前言一,统计学及其方法在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分子生物学、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领域以及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
二、相关背景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从农村市场看,我国有近六成人口生活在农村。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质量反映了全社会居民物质和文化消费的基本水平,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近年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各项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多措并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国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均有了显著性提高,但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却没有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
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很少。
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家庭设备、交通等方面,本文将通过运用SPSS软件(常用统计软件)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了各种分析, 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
二、前人的研究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开展了一些研究。
徐会奇、李敬强(2009)利用1978~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数据,研究了各种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发现消费函数在收入来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两阶段性,变化前后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支出有较高的影响力,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变化后降低,而财产性收入和专营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则随着其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而发生根本转变。
本文拟利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0年~2011年的农村居民数据,研究不同来源收入对家庭消费的不同影响,从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和改进:首先,部分学者对模型的适用性了解不过深入,存在误用或者造成误差较大的情况;其次,普遍缺乏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及验证;最后本文利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和论证,对模型的科学选择、验证和误差分析。
三、正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利用统计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0年~2011年的农村居民数据)进行了科学处理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
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缺乏多样性,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家庭设备等支出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新一轮扩大内需消费同时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挺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主要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基本统计分析,线性分析等关键词:农民生活收入消费支出相关的spss统计分析(一)数据来源说明:1、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表1.1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11)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表1.2 各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11)2、下表是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相关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
表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11)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二)数据分析:1、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结构分析由表1.1有:图1.1 2011年家庭人均年总收入比例情况由图1.1可知,在我国2011年家庭人均年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0%,家庭经营性收入占61%,财产性收入占2%,转移性收入占7%;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而且比重很大,其次是工资性收入,专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非常小,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收入缺乏多样性和抗风性。
由附表1(农村家庭基本情况2000年至2011年)有:图1.2由图1.2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总收入及其构成(工资性收入、家庭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专营性收入)在2000年至2011年十二年间均有较快的增长,并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2、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对表1.2进行聚类分析,有:表1.4 凝聚状态表说明:在表1.4中,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列、第三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哪两个样本或小类聚成一类;第四列是个体距离或小类距离;第五列、第六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参与聚类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0表示有第几步聚类生成的小类参与本步聚类;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的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
聚类过程:聚类分析的第一步(Stage1)中,14号样本(江西省)与17号样本(湖北省)聚成一小类,他们的个体距离(这里采用欧氏距离)是39.690,这个小类将在下面第十三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十三步(Stage13)中,3号样本(河北省)与第十三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一个样本号14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50612.425,形成的小类将在下面第十九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十九步中,5号样本(内蒙古自治区)与第十九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三个样本号3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321073.098;形成的小类将在下面第二十三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二十三步中,7号样本河北省)与第二十三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三个样本号3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987284.307,形成的小类将在下面第二十七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二十七步中,4号样本(山西省)与第二十三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三个样本号3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3935154.914,形成的小类将在下面第二十八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二十八步中,6号样本(辽宁省)与第二十七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三个样本号3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9024874.575,形成的小类将在下面第三十步中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三十步中,1号样本(北京市)与第二十八步聚成的小类(以该小类中的第三个样本号3为标记)又聚成一小类,他们的距离是(个体与小类的距离,这里采用组间平均连接距离)是5.510E7。
经过三十步聚类过程,31个样本最后聚成了一大类。
图1.3 层次聚类分析的冰挂图在冰挂图中,从最后一行开始,当聚成29类时,江西省、湖北省为一类,其他各为一类;当聚成28类时,江西省、湖北省为一类,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一类,其他各为一类;以此类推。
图1.4 层次聚类分析的树形图树形图以躺倒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分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并将聚类过程近似地显示在图上。
在上述的树形图中,可将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贵州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第二类是辽宁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第三类是北京市、上海市,第四类是天津市、浙江省、江苏省,其余的省市自治区归为第五类。
对附件2进行数据分析(即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1、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图2.1 我国各地2011年农村恩格尔系数概况恩格尔系数是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我国农村居民2011年的全国平均(即全国合计)恩格尔系数是40.4%,各省市自治区的水平均超过30%,其中最低的是北京市(32.4%),最高的是海南省(51.3%);按联合国标准来算,我国农村居民从整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40%<40.4%<50%),除了海南省(51.3%)和西藏自治区(50.5%)还处于温饱状态外,其他的省市自治区已经奔向小康甚至踏进富裕生活了。
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去向分析图2.2 我国2011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在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下)由图2.2可知,在我国2011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占了41%,衣着占7%,居住占18%,医疗保健占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8%,家庭设备及服务占6%,交通和通讯占10%,其他商品及服务仅占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有很大一部分仍然集中在食品方面,其次是在居住支出方面,也就是说在维持生命基本需求方面花费了较多的资金;但是在医疗保健方面却支出不多,这与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意识(大病拖小病扛等)较差,医疗卫生服务不到位有关;在提升生活精神质量方面支出欠缺,有较大提升空间。
3、支出去向的相关性等分析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状况分析带回归线的散点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曲线估计结果(三)结论:本文将农村居民收入按其来源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利用统计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科学处理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