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5哲学研究62001年第2期)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张汝伦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
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然而,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已无须认同?如果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
0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
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同化趋势,使人们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文明的意义何在?0同样,人们也会问,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虽然认同的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
又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
在宏观层面,认同是一个更深的个人意义的代码,它将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社会学家常常将认同视为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0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
从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
民族认同则包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
这些为大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
民族认同也规定了国家是什么,国家做什么,和一种独特的国家使命感。
民族认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参与实现人类普遍的安全需求的手段。
¹传统中国没有认同问题,或者说,认同不是一个问题。
传统中国的认同是天下、国家、文化三位一体。
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
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
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0º宋代理学家石介这段话涉及的并非自然的空间,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空间。
相应地,著名的/夷夏之辨0也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
因此,夷夏之间并无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认同华夏文化,就可由夷变夏。
/夷0、/夏0的概念同样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种族的概念。
正因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虽饱经沧桑,其核心部分却相当稳定。
可是,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文化认同很快动摇,认同危机遂见端倪。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0使得过去以为天经地义的一切一下子全成了问题。
在/师夷长技0制不了/夷0之后,又提出/中体西用0的方案。
/中体西用0的应对从表面上看是要培本固原,实际上却是认同危机最初的症象。
它受到保守派和激进派两面的攻击,说明传统认同之/体0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其实,中体西用者们自己对西用能否保住中体都是有怀疑的。
»同时,猛然袭来的美雨欧风,似乎给人提供了新的认同。
一时间认同西化蔚然成风,连国粹派都不能不声明:/国粹无阻于欧化0,/夫欧化者,固吾人所祷祈以求者也。
0¼提倡国粹,并非要与欧化相抗,而是要促进中国之欧化。
/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
0½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欧化与中体西用一样,并不能解决认同问题。
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成为与西方一样的现代民族国家,而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首先要有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即找到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也就是她的文化认同,否则她就缺乏立国之基,缺乏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根据。
西方文化显然无法提供这种根据。
它造成了中国的认同危机,但它解决不了这个危机。
梁启超将这种/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或文化认同,称为/国性0。
所谓/国性0,就是一国立国的根本,一种异于他国的特性,一种深入全国人心中之善美的精神。
国性一旦衰落,/其国人对于本国之典章文物纪纲法度,乃至历史上传来之成绩,无一不怀疑,无一不轻侮,甚则无一不厌弃;始焉少数人耳,继则弥漫于国中,及其横流所极,欲求片词只义足以维系全国人心者而渺不可得。
公共信条失坠,个人对个人之行为,个人对社会之行为,一切无复标准,虽欲强立标准,而社会制裁力无所复施,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日薄弱以即于消灭。
家族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家族;市府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市府;国家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国家;乃至社会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皆失其中心点不复成社会。
国中虽有人亿兆,实则亿兆之独夫偶集于一地域耳,问所以纲维是而团结是者无有也。
0¾梁启超在这里描述的其实就是当时日甚一日的认同危机。
这种危机将导致中国内在的瓦解。
因此,梁启超提出/国性论0,并非如有的论者所以为的那样,仅仅是要维护中华文化的道统,或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要在传统认同日趋瓦解的情况下,为现代中国找到一个立国之基,找到它/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个性和特性,建立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
其现实政治的目的是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其文化的目的,则是要在现代世界建构中国的根本性和独特性,即中国的自性。
梁启超那一代敏感的中国思想家,如严复和章太炎等人,都已看到现代性的同一化趋势,因而多少都提出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他们眼中的文化认同与守旧派的传统原教旨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的文化认同包含明显的对现代性的批判。
梁启超的/国性论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国性是比传统还要抽象的精神,梁启超自己也从未正面阐述过国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优胜于世界0的精神。
但我们从他对于中国三个传统道德概念即报恩、明分和虑后的现代诠释中,大致可以了解他心目中国性的基本内容。
梁启超的诠释既赋予这三个传统道德观念现代内容,也针对现代性三个基本因素提出了批评:报恩针对个人与他人、现在与过去的分裂;明分针对现代的乌托邦性质;虑后针对现在与未来的断裂。
梁启超提出国性,是希望在全球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能保持自己。
这个保持自己决不是回到过去,或乞求过去的亡灵,而是要建立现代中国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现代性并不拒斥,不仅不拒斥,而且还是能符合它的要求,但却是有所保留和批判。
章太炎对民族认同或文化认同的问题比梁启超更为自觉。
作为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认同首先体现在文化认同上。
他提倡国粹,或/用国粹激动种性0,根本是要解决中国人在现代的认同问题。
但在这么做时,章太炎既不象当时及后来的一些人那样,狂热地主张西学中源说,以为西方文化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反对康有为等人的做法,/说甚么三世就是进化,九旨就是进夷狄为中国,去攀仰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
0À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是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而章太炎决不是文化中心论者。
他固然对自己的文化无比热爱,却并未因而失去对自己文化的批判思考。
相反,他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文化。
/稽古之道,略如写真,修短黑白,期于肖形而止,使妍者媸,则生矣;使媸者妍,亦未得也。
0Á正因为章太炎不是一个文化中心主义者,所以他也决不是文化封闭主义者和文化排外主义者。
他对于印度文化的尊重就不用说了。
对于西方文化,他亦不取排斥否定的态度。
他一方面反对欧化主义,反对盲目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另一方面从来也不反对向别人学习,甚至认为/今国人虽尊远西之学,废旧籍,慕殊语,部屈相外,未足为大害,且其思理诚审,亦信有足自辅者。
0Â他本人虽不通西文,但对西方学术的了解亦不少。
章太炎是文化多元主义者,他认为任何文化都有价值,都值得尊重。
因此,他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与真正的传统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判然有别。
他的立场其实就是鲁迅在5文化偏止论6中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0 l v 章太炎提倡国粹,亦应以此来理解。
对于章太炎来说,国粹就是历史,它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决不只是一些过去之事的单纯记录。
它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人们正是从历史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从历史中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
章太炎重视历史正为此。
但是,虽然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认同的基础,但并不能建立起新的认同。
因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至少包括政治理想、价值承诺和文化品格三个主要方面。
它们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指出:/有新国家必有新国政,有新国政必有新国民。
二十世纪之新中国,其民族能铸成一特别之天性,光明于全球大陆,,,0 l w在现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之前,此人已经看出,现代中国必须要能/铸成一特别之天性0,即要能建立起新的民族认同,方能真正自立于世界,/而不为人类馆参考玩具0与中外/演说家诋谇材料0。
l x很显然,这种新的认同既不是回到过去,恢复传统;也不是全盘西化,脱华入欧。
而是要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
0 l y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的/民族本位0与/全盘西化0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在建立新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时所经历的迷惑。
问题在于,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一样,不是一个固定的本质,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然而,人们在考虑认同问题时,往往以本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被人们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人,以为只要在传统文化中抽取出国性,国粹或儒家文化这些本质,就可以用来建立民族认同或文化认同。
认同就是认同这些传统的本质,或本质的传统。
正是它们决定了我们之为中国人,并能在剧烈变动的现代世界将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但是,不管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诠释或/创造性转换0,事实上不过是在重复近代以来许多人都做过,但都不成功的事。
人们可以人为地尊崇或弘扬传统文化,但在现代中国它再也无法起到认同的作用。
事实上,想让它继续起到这一作用的人,无不以现代的价值来解释它,例如,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有正面的作用等等,但却忘了,如果以功利的标准来证明儒学的价值的话,那么儒学将会变得毫无特点,完全无法成为所需要的现代文化认同的基础。
正如列文森所深刻指出的:/那些能被现代人重新肯定的中国的传统价值,将依然是符合现代人各自的标准的价值,其中包括甚至对传统一无所知的人所肯定的价值。
0 l z也就是说,那些被重新肯定的/传统价值0,实际是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