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摘要:我国成为了世界汽车对外贸易大国,但是在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的背后,我国汽车对外贸易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结构等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将会更加的严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汽车行业如何提升自我,积极应对贸易战,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研究了我国汽车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相关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加入WTO以及金融危机后,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对外贸易自主品牌技术一、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一)我国汽车目前的产销情况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际组织,我国汽车企业相继进入第一轮扩产阶段,直到2007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基本上都是以一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汽车市场的需求大幅下降,再次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逐渐恢复了快速增长的状态,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1900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汽车生产和产销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如下表所示),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连续4年获得世界第一。
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17%和7.07%;商用车产销374.81万辆和381.12万辆,同比下降4.71%和5.49%。
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总量较高的平稳发展阶段,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我国汽车工业在2011-2020年将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汽车对外贸易的特点1.汽车整车出口量增多从2010年来看,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整车出口(含底盘)出口56万辆,同比增长53%.出口金额已经达到了2006年全年的86.2%,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金额的0.87%。
尤其是出口汽车的平均单价已经达到1.12万美元,同比增长23%。
按照出口金额对比,载重车仍然位居我国汽车出口的第一位。
2.汽车零部件出口量大幅增长200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显示我国正迅速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强国。
数年前,我国生产的零部件还是一个低品质、高成本的形象,但通过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引进技术,研发创新,我国造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得到迅速提高,以致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如大众汽车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纷纷计划以后从我国采购数十亿美元的零部件,包括刹车装置、油泵、操控系统等。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国。
目前,零部件的出口量已经超过整车出口量,并会在近几年内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势头。
因此,零部件出口会成为今后我国汽车出口的突破口。
3.我国汽车对外的贸易方式我国汽车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约占出口金额的72%左右,加工贸易约占20%,其他贸易为8%。
随着对外贸易业务的扩展,国内多数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竞相压价带来的恶果,开始委托当地的代理商或总经销商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4.我国汽车出口市场多元化我国汽车出口地区呈现多元化。
中东、非洲和亚洲是我国汽车整车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并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扩张;通过大力开发,2010年,我国共向世界172个国家出口汽车,比上年增加了12个国家。
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六大洲,其中亚洲43个、非洲39个、欧洲37个、南美洲36个、北美洲2个和大洋洲l5个。
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4个,分别是美国、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其中向美国出口14.76万辆,向叙利亚出口1.85万辆。
向叙利亚出口金额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数量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
向哈萨克斯坦出口2161辆,金额3149万美元,同比增长达707.9%,均以7~8倍的高速度增长。
主品牌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
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奇瑞汽车,第二是吉利汽车。
第三是夏利,出口额同比增长了近5倍。
2010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3.45万辆,超过2009年全年出口量。
到2012年,我国汽车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汽车对外贸易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毕竟处于国际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更加得复杂,而且国外贸易发展经验积累较少,在众多的变数中,我国汽车贸易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从产销的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我国在世界汽车行业的地位低下,离世界强国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国汽车以低端市场为主,低价格、低利润、低质量、低技术水平的格局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变,和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出口大国相比较,出口企业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加上受技术壁垒和出口运输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贸易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下面是中国汽车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一)主要内部挑战1.自主品牌汽车缺乏竞争力由表可以看出,截止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的份额在市场上仅占34.7%,而国外品牌的汽车份额却达65.3%。
而产生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薄弱,其表现无论在资金、技术、品牌知名度上,于国外品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2.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近几年来,汽车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0.6%左右,没有较强的开发能力,缺乏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我国汽车出口没有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相对于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突飞猛进,我国汽车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或品牌形象方面至今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难以突破国外在性能、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壁垒,这使得我国汽车对外贸易面临一个瓶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小众车型和低端车型中“模仿”远远超过“原创设计”,摆脱不了侵权的阴影,影响品牌打造;二是,大部分汽车企业已建立了研发中心,但这些研发机构只浮于水面上很少开展实质性的研发活动,即使有过新车开发尝试,仅仅是产品的局部改进,离整车开发还相当遥远。
三是,打着整合世界资源的旗子全盘买来,自主设计的含金量不高。
比如说在工程设计方面就用高薪聘请外国公司完成;所需设备就采用租赁的方式由外国公司提供等,增加了制造成本。
3.汽车对外贸易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是很完善,多数企业海外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严重依赖当地的代理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海外建立售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存在配件供应紧张、服务响应滞后、维修周期过长等问题。
在南非,我国汽车平均维修的时间长达数月,在秘鲁90多个中国的汽车品牌当中仅约有一半提供售后服务,在菲律宾我国汽车不但服务网点少,而且只提供一年的保修服务,而日本和韩国的汽车是提供三年到五年的服务。
此外,这些汽车出口企业观念差,没有战略眼光,加剧了低价销售的恶性循环,让许多潜在客户流失了,给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个原因就是成本的制约。
一般来说,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企业都是民营资本,其资金实力相对较弱。
4.汽车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汽车出口虽然在数量上出现令人乐观的增长态势,但从出口的结构上看,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分布状态。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出口量非常少。
我国整车出口表现为货车、客车比例大,轿车比例小。
一般来说,轿车的技术含量比货车、客车高,而轿车一直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弱势。
小轿车出口不到总量的1/6,以中低档经济型汽车为主,平均单价为8336美元。
我国整车出口呈现的这种低端市场、低价格、低利润的特点,可能使中国车成为“廉价车”的代名词,不仅整车出口产品不合理,零部件出口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汽车总生产成本中,零部件占到70—80%。
只有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才有整车成本的降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大都由国外独资或合资公司制造或匹配。
总的来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市场呈现以下特点:零部件以发达国家为主,出口市场狭隘;二是出口地区分散。
出口的国家多,但数量多少不一,没有形成规模。
整车出口按数量依次为叙利亚、阿尔及利亚、比利时、伊朗、苏丹、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沙特、古巴等;零部件出口的主要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德国等。
因此,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都必须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这不仅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更是国内资源和环境的需求。
5.汽车出口产品质量欠佳产品质量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在技术越来越同化的情况下,汽车出口产品质量已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竞争的一大利器,国际汽车市场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各国均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规定,我国汽车出口企业虽然一直在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质量欠佳是我国汽车走向世界的软肋。
例如过去的两三年我国汽车一度在俄罗斯形成一股热潮,成为汽车业界和汽车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之所以如此,人们主要看重了我国汽车的成本低、外形好,适合俄罗斯的国情,但现在这种热潮正在逐渐退去,则是因为我国汽车的质量欠佳。
汽车出口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所致,如耗油大、离合器分离不彻底、车内噪声大、车身震动等诸多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欧、美、日韩汽车保质期多在5年或10万公里,而我国汽车保质期多数情况都只在1年或3万公里,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我国汽车质量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段的距离;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在本国质量合格,而到国际市场后,因不适合使用外地环境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我国整车出口市场过于分散,没有充分研究进口汽车国家道路、气候和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结果导致在国内合格的汽车产品到出口国因不适应而出现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汽车产品,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产品,大都定位在低端产品,但绝不能是低质产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我国的汽车产品出口企业仍处于低层次水平。
具体而详尽的出口计划没有指定与实施。
(二)主要外部挑战1. 汽车产品认证成为汽车出口的第一道门槛首先,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着车辆的行驶认证问题。
我国的测试标准是独有的,不管是进口车还是我国国内生产的汽车,都要经过中国的认证程序,但是国外不认可这套测试体系,在我国经过测试的汽车,出口到国外要重来一遍。
同样,在欧洲经过行驶认证的车辆,到我国也要重新测试一遍,这必然造成时间和费用的消耗。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和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都很麻烦。
其次,目前国际上的认证标准繁多,不同的国家执行不同的标准,使中国的汽车出口受到极大阻碍。
2.出口运输问题制约汽车产品出口由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滞后性,我国海运物流企业大多没有涉及汽车运输的滚装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