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一、读准字音安釐.王(xī) 侯嬴.(yín ɡ) 昭王薨.(hōnɡ) 执辔.(pèi) 譬.若(pì) 馁.虎(něi) 矫.杀(jiǎo) 骄矜.(jīn) 嚄唶..(huò zè) 二、识记通假(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倪”同“睥睨”,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同“向”)(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同“锤”,古代一种形状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三、一词多义 (1)将⎩⎪⎨⎪⎧公子遂将.晋鄙军(动词,率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动词,顺从,遵奉)公将.战,曹刿请见(动词,打算)不知老之将.至(副词,将要) (2)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动词,自居于……之下)吾攻赵旦暮且下.(动词,攻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形容词,下等的)雨泽下.注(动词,向下)(3)独⎩⎪⎪⎨⎪⎪⎧独.不怜公子姊邪(副词,难道)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副词,独自)君子慎独.(动词,独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副词,唯独,只,仅)恤鳏寡,存孤独.(名词,老而无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特)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副词,特地) (4)存⎩⎪⎨⎪⎧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问候)遂救邯郸,存.赵(动词,保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动词,存在)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动词,生存)存.者兴国之志(动词,思念)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动词,保留) (5)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名词,缘故,原因)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副词,故意)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旧交情)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知识)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副词,过去,从前)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原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 四、词类活用(1)仁而下.士(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下) (2)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名词用作动词,藏在衣袖里) (3)椎.杀晋鄙(名词用作状语,用锤子) (4)皆谦而礼.交之(名词用作状语,按礼节) (5)北.救赵而西.却秦(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功劳)(7)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动词用作名词,救兵)(8)公子从.车骑,虚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9)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10)北救赵而西却.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1)侯生乃屏.人间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12)能急.人之困(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着急)(13)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怒)(14)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急事)(1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用作动词,傲慢地对待)(1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洁)(17)公子从车骑,虚.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着)(18)公子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五、古今异义(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古义:性情谨厚、有德行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
(3)过客..以观公子古义:拜访客人。
今义:过路的客人;旅客。
(4)公子颜色..愈和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六、文言句式(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译文:我只是个城东门的看门人。
(2)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译文: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3)此五霸之伐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
(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译文: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5)而如姬最幸。
(被动句)译文:(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
(6)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句)译文:有什么作用呢?(7)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
(宾语前置句)译文: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把他杀死,因此我难受得哭了。
(8)请救于魏。
(状语后置句)译文:向魏国请求救兵。
(9)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译文:公子能帮助别人解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10)留军壁邺。
(省略句)译文:叫他停止进军,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
(11)欲以观公子。
(省略句)译文: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
[资料链接]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魏元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
因安釐王元年(前276)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
公元前260年,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人。
秦军又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企图消灭赵国,再进一步吞并其他五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甚急,其他诸侯国都被秦兵慑服,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求救。
就魏国来说,唇亡则齿寒,救邻则自救,如果赵亡,紧接着魏也就会灭亡。
信陵君在关键时候窃符救赵,抗击秦兵,挫败了敌人的阴谋,也暂时保全了两国的安全。
文化常识士与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文本鉴赏]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结交侯嬴和朱亥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帮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的故事,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仁而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同时也赞扬了那些门客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魏公子列传⎩⎪⎪⎨⎪⎪⎧一、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二、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与侯嬴交往与朱亥交往三、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第4段):秦围赵,魏不救发展(5~6段):求救于侯生高潮(第7段):破秦救赵结局(第8段):信陵君得胜,侯生自杀 [文本深读]1.本文主要突出了信陵君的什么思想品格?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主要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品格。
(1)关于“仁”: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关于“下士”: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2.关于侯嬴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向着北乡自刭一事,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
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
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
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
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很大决心支持的。
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
第三,也有人认为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兵符杀晋鄙救赵国,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对魏王毕竟是欺君之举。
欺君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刎的。
3.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要特别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2)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
当他遭遇“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了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典型材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