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管理学院人力(1)班2012213984 程清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各个版面,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和谐社会公平的大问题。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将成为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一、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作出部署。

四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政策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而其中,就业是为数不多几个多次“亮相”的关键词。

李克强随后在重庆考察时更是明确指出,“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

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

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就业是否足够稳关系到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

目前普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比较充分,核心问题在727万高校毕业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结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之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更为突出。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

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从就业率来看,他们在以经济利益为要的人才竞争市场,与汉族同届毕业生接受同等条件的市场选择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状况更令人担忧,不容小视。

同时,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成因的几点分析1、个人方面(1)不太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校享受的低进低出政策,而且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又由于他们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并将长期存在,进而影响将来就业等一系列竞争。

而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他们,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汉语水平欠缺、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也不强。

(2)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

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

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 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3)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

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4)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欠缺这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造成的。

在以汉语为载体的教育体制和市场形势下,汉语水平的高低无遗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

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

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5)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

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

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6)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

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社会及学校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逐渐与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选人标准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传统老旧的专业设置,使得大学生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且,在少数民族高校,专业设置少,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面相当狭窄。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严重欠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

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这些同样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求职障碍。

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

据调查显示,36%的学生对基本的就业程序根本不了解。

49%的学生仅了解一些,这说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对于就业学生也希望从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推荐信息。

就业政策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

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

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

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

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除此以外,社会方面的压力也让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倍感压力山大:用人单位的个人经验或者情感因素。

受历史原因、居住地域、民族心理等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

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一些用人单位因此存在偏见,认为其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并以此为由不愿意在招聘时给少数民族学生相应的机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

”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的几点建议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

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

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

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

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

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优化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力。

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汉语水平仅仅局限在汉语水平的过级率上,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熟练使用和运用汉语,提高沟通协作和应变能力。

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