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2010年09月07日08:58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
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进一步深化改革,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在校及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收到了有关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南北疆的300户城镇家庭、300户农村家庭、300户企业、高校在校的各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及600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率95%。
其中,维吾尔族占到92.41%,其他少数民族占7.59%。
一、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
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
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 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失衡:(1)地区性失衡。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民族地区,为的经济发展服务,由于沐足地区在全国来说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新疆北疆的经济较南疆发达,可容纳的毕业生相对南疆较多,由于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来源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北疆就业的非常有限。
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前往南疆三地州或更偏远的一些乡、镇、村等地方就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力度不够并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仍顾虑重重。
虽然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97%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艰苦地区工作,有44.03%的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但事实上据我们走访调查,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
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
(2)行业性失衡。
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
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
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
3. 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
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
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2)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
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
(3)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
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
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原因分析如下:1. 扩招速度过快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
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
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
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目前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原来能接受大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部门,如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基本进行了机构改革,纷纷压缩编制,从整体上减缓了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
在这种招生总量增加,用人相对减少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2. 就业政策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
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
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
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
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等,这大大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选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
有的单位只要研究生,但本科生其实就有能力干好这些工作;有的单位只要男生,但有些女生往往比有些男生更有能力等等,这些都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紊乱不畅。
4. 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
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
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
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
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
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
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
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