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2017年6月前言工业园区是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重要载体和优势平台,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对于振兴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关重要。
“十二五”时期,赤峰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工业园区得到长足发展,园区数量、规模、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为了赤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由于赤峰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建设速度比较慢,产业层次比较低,使得发展中出现了园区之间结构趋同、同质竞争、内耗较大等现象。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深度转变。
为此,就必须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功能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新动能,让工业园区真正挑起赤峰工业经济的脊梁,特编制《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目录第一章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 (1)一、产业基础 (1)(一)主要成就 (1)(二)主要问题 (3)二、发展环境 (5)(一)比较优势 (5)(三)威胁与挑战 (10)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3)一、指导思想 (13)二、基本原则 (14)三、发展目标 (15)第三章产业定位与发展重点 (16)一、支柱产业强壮工程 (17)(一)冶金产业强筋壮骨 (17)(二)能源工业强势推进 (21)(三)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23)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25)(一)食品工业提质升级 (25)(二)建材产业提档升级 (27)(三)纺织服装整合升级 (31)三、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32)(一)实现由机械加工业向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33)(二)实现由传统医药产业向生物制药的转变 (35)(三)实现由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变 (38)第四章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 (40)一、产业布局原则 (40)二、构筑三大工业集聚区 (41)(一)中部核心工业集聚区 (41)(二)北部工业集聚区 (42)(三)南部工业集聚区 (43)三、打造十个主力园区 (43)(一)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二)宁城经济开发区 (46)(三)玉龙工业园区 (48)(四)林西工业园区 (50)(五)巴林左旗工业园区 (53)(六)克什克腾旗工业园区 (55)(七)喀喇沁旗经济开发区 (56)(九)巴林右旗工业园区 (58)(十)阿旗工业园区 (59)第五章主要任务与发展对策 (60)一、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60)(一)以“三集”为核心构建工业园区 (61)(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指导 (62)(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63)(四)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升级扩区调位 (64)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65)(一)准确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65)(二)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方式 (66)(三)发展飞地经济 (67)(四)争创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 (67)三、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68)(一)优化产业结构 (68)(二)扶优扶强,做好“大”字文章 (69)(三)扶优扶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70)四、努力创新发展方式 (71)(一)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71)(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72)(三)发展壮大绿色循环经济 (72)(四)积极创建智慧园区 (73)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74)(一)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 (74)(二)实施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75)(三)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 (75)(四)实施工业人才储备工程 (76)第六章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76)一、组织保障 (76)(一)成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领导机构 (76)(二)建立工业园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77)二、政策保障 (77)(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77)(二)拓宽融资渠道 (78)(三)节约集约用地 (79)三、环境保障 (79)四、制度保障 (80)(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0)(二)规划刚性约束制度 (80)(三)实施重点工程专项推进制度 (81)(四)完善动态考核机制 (81)第一章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一、产业基础“十二五”以来,赤峰市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政策环境,搞好配套服务,使得工业园区企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度有所增强,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就1、园区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5年底,全市1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有6个自治区级园区,分别是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赤峰经济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林西工业园区、喀喇沁经济开发区、松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7个市级园区,分别是克旗工业园区、左旗工业园区、右旗工业园区、敖汉工业园区、阿旗工业园区、元宝山综合产业集中区和红山绿色食品加工园区。
这13个园区已批或待批的规划面积达到65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2、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2015年赤峰市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0%以上,单位面积产出强度10.88亿元/平方公里。
赤峰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原材料工业一直占工业比重在半数以上,“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加工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加工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2%,这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大贡献,说明赤峰市工业园区在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说明赤峰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真正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
其中,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30亿元,完成了实现千亿元目标阶段性任务;先后有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林西工业园区和巴林左旗工业园区进入百亿园区行列。
同时,还有一批园区进入国家或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有色金属、绿色食品等各类产业加工基地行列,有的获得环渤海省级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园区、节水型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园区等称号。
3、社会贡献大幅提高。
到201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共入住企业677家,实现利税近40亿元,安排劳动就业近5万人,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特别是5万就业大军中不乏管理精英和产业技术工人,为工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相关产业的扩张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4、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各工业园区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筑巢引凤,在地方财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园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截至2015年底,13个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400亿元,大幅度改善了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
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克旗工业园区等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
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实现全覆盖,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
5、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内创建了国家级产学联盟基地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工程研究院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百项,获得自治区以上著名商标20多个。
特别是在铜基、硅基等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主要问题在赤峰市工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一是总量不足与增量不够并存。
赤峰市1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不足500亿元,连苏州开发区的一半都不到。
再以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不足400亿元,如此小规模的投入,难以产生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自然也就不够明显。
二是产业结构低质化与趋同化同在。
错位布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虽然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赤峰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趋同化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每个旗县区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思路都是倚重地方资源禀赋,寻找当地或者外地加工制造客商,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增值,由此形成了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局面,互相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争人才,内耗过多过大;工业园区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深加工、精加工比重较小,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极低;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得不到深度融合,互联网+工业制造还只是刚刚起步。
三是空间布局分散与产业协同度低兼有。
每个旗县区平均拥有3以上产业园区,扁平化布局,随意性安排项目,构不成特色园中园,“一区多园、一园多片”现象突出;部分工业园区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多数园区建成面积不足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入驻企业数量远低于预期,单位工业用地投资密度、产出强度均低于国内同级开发区水平,产业协同度很低。
赤峰市委、市政府已经注意到此类问题,出台了《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意见》,着手用经济手段解决内部消耗较大、产业无序竞争问题,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未来还可以扩大到其它园区和其它产业。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与服务体系不完善伴生。
由于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赤峰市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基本属于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状态,主观上割裂了产业发展的经济联系;各地虽然都搞起了“一站式服务”和负面清单,但距离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工程构建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打通政府与企业“最后一公里”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加大力度调整、完善和创新。
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又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层次的高级化,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
二、发展环境(一)比较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
赤峰市位于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500公里范围内拥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特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还有锦州、秦皇岛、营口、葫芦岛等重要港口,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