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曲子的繁荣对宋元多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有何影响/3、唱赚是怎样形成的?4、何谓诸宫调?5、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6、杂剧与南戏有何区别?7、宋元时期影响较大的乐器有哪些?新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器乐合奏形式?8、十八律是怎样计算的?有何价值?162第六章明、清时期208★1、明清时期的歌曲有哪些特点?民歌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积极从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及刊印工作,如冯梦龙选编的《山歌》、《挂枝儿》就搜集了歌词八百余首。

明代出现了……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怎样?3、昆山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www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嘉靖、嘉庆年间,接触的戏曲音乐家魏良铺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的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剧种,当时称为“官腔”昆山腔的兴起与盛行,大大推进了明传奇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盐海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剧剧目。

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

www4、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5、朱载YU是怎样发明12平均律的?6、明清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曲谱流传于世。

P书204,☆福建曲艺☆福建曲艺历史悠久,福州评话、南音、十番八乐、板鼓咚等曲种的源头,都可以远溯唐宋,有“活化石”,“活文物”之誉。

在当代乡音曲种中,有时还能找到这些古老说唱艺术的基因。

☆福建南音,南音,亦称“南乐”“南曲”“弦管”,流行于闽南语系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

南音发祥于文化古城泉州,自从公元四世纪晋代士民避战乱入闽,历南朝至南宋。

中原文化艺术随汉族士民不断流入,日臻繁富。

而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贸易,外国宗教音乐对本土音乐以深广的影响。

南音的渊源即由此而来。

故有人说它是“唐代宫廷音乐的缩影”,东方古典音乐的奇珍。

南音由“指”“谱”“曲”三个部分组成。

“指”即标有琵琶弹奏指法以机构乐章叙唱一个历史人物故事的套曲,共有四十八大套。

“谱”是描写花鸟景物、标题器乐合奏乐曲。

如《梅花操》《百鸟归巢》。

“曲”是戏剧性清唱曲,俗称“散曲”用闽南方言演唱如《甘州歌》《梁州歌》。

其伴奏乐器有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等。

☆☆南词☆清道光二十五年,南词由江西传入福建。

南词原先皆为坐唱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分开。

开始以打击乐开场,然后奏前奏曲,终唱仍有后奏主要乐器有扬琴、北琵琶、三弦、二胡、月琴、金刚腿、笙笛、北萧、鼓、拍板等。

著名曲目有《天官》《秋江》《乌龙院》《歌女告状》等。

1988年的《漳州南词集》被收进《福建省民间曲艺集成》☆☆☆福建戏曲☆福建戏曲,民间小戏种类繁多。

有梨园戏、潮剧、莆仙戏、闽剧、歌仔戏、高甲戏、闽北四平戏、南词戏、闽南大城戏、永安大强系、闽北三角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平讲戏、北路戏以及木偶戏等。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福建泉州,与浙江南戏并称闽浙之音。

流行于晋江,厦门等闽南方言区域。

较为流行的剧目有《枫林晚》《摘花》《朱文太平钱》☆潮剧、亦称作“潮音戏”“白字仔戏”福建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州而得名,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等地流行,代表性作品《琵琶行》《闹钗》《辨本》☆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

声腔主要为“兴化腔”,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有古意,典雅抒情。

☆闽剧、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

闽东和闽北各县。

☆歌仔戏☆高甲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它是一种以丑角为表演主体的戏曲,特点是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梨园戏的名称源于唐玄宗教习梨园子弟的故事,它以流行于闽南的古乐种南曲为基本唱腔,淳朴刚劲。

明快粗犷,“小梨园”则委婉缠绵。

☆闽北四平戏、南词戏、闽南大城戏、永安大强系、闽北三角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平讲戏、☆北路戏以及木偶戏☆209第七章中华民国时期2231、新音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

新音乐是指晚清时期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0世纪上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一,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这一时期的新音乐的启蒙还体现在乐歌的译配、编创和社会性的音乐活动等方面。

这时期新音乐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东邻的日本,首先出现在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

二,民国初期,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音乐社团。

这些社团较之晚清的音乐社团有着较为明确的宗旨、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多样的活动内容。

它们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新音乐的传播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三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20年代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发展,歌曲的发展尤为显著。

作为艺术表演的音乐会独唱曲以及其他舞台表演性歌曲、多声部歌曲特别是小型合唱曲也都出现有一些之作。

同时,为适应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需的学校歌曲也由学堂乐歌时期用即成曲调填词为主的编配方式,改变为依据歌词谱写音乐的创作方式。

这是近代音乐创作进步的一个鲜明标志。

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是20年代新音乐的一大要事。

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四,30-40年代。

规模空前的抗日歌咏和音乐创作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中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

对后者,这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很长的群众性爱国音乐活动,人们又称之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音乐创作的歌唱音乐创作中,独唱、合唱歌曲都出现了许多好的作品。

这一时期是新音乐史上创作和传播的繁荣时期。

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进展,也都是这以时期新音乐的重要内容。

(210)2、沈心工、李叔同在清末民初新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www在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时。

学堂乐歌的演唱者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它在知识分子中间影响较大。

在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创作、填词和叫乐歌的音乐教育家,最著名的是沈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1869-1947)又名庆鸿,他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最早编辑者。

从1903年开始,曾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一至三集,辛亥革命以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一至六集,《民国唱歌集》一至四集,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他选曲填词的代表作有《何日醒》《革命军》《通报同胞须爱国》等。

这些歌曲表现了坚决反对腐朽的清政府和勇于斗争、决不后退的斗争精神。

他的作品中流传较广的还有儿童歌曲,他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中所经常接触的各种事物的描写,向少年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意识和爱国观念。

李叔同(1889-1942)名文涛。

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又曾留学日本,从日本回国后,在南京、杭州等地任教音乐美术课。

他的早期作品中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祖国颂》,祖国颂是他在当时外国曲调盛行的情况下,大胆采用了民族曲调填词。

李叔同还有不少填词歌曲是抒情性的独唱和小合唱,有的歌词是古体诗词,这些作品在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学堂乐歌,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www3、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4、民国时期社会音乐结构的新特色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

民国时期,新音乐的勃兴与传统音乐地位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社会音乐的结构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民国时期,戏曲发展趋向低落。

虽然京剧在清末民初曾有过一段黄金时代,而30年代以后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它依然拥有较多的接受者,但以戏曲作为主要表演艺术和以戏曲音乐为主的历史现象已不复存在,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这时的近代文化艺术的大趋势,是由于关系人们生活最密切的语言样式,正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

在音乐界中,改进国乐、创作和传播新音乐,成为了时尚。

以戏曲为主的社会音乐结构的转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其次,新音乐的迅猛发展和日渐兴盛的影响使得新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并逐步成为了学生、知识阶层音乐的主体以及市民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应,在这些接受人群中,戏曲音乐地位的相对下降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中国音乐也由此进入了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并行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新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