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学》课件:第六章 诊法

《中兽医学》课件:第六章 诊法

苔质
• 有无反映胃气的有无 • 厚薄表示病位深浅,薄为轻,厚为重 • 润燥表示津液损耗程度 • 腐腻表示胃肠中宿食和胃气程度,若似豆渣可刮去,说明
胃内湿浊内停但胃气尚好,不易刮去,属于混浊内停
(十)诊口津 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 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 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 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 盈亏及邪热的轻重。
(三)诊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五脏次于 中央,六腑挟其两侧”,故认为“五色独 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 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 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主要从鼻的形态,分泌物,嗅觉、张缩等 方面检查。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
(四)诊口唇、齿龈与咽喉
(五)诊呼吸、饮食
(三)舌诊的方法 顺序:先舌尖、再舌中舌侧、再舌根, 先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手段:刮舌法、揩舌法。
(四)注意事项
在自然光下,伸舌应自然,饮食或药物会 影响,注意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五)舌诊项目 望舌质和望舌苔。望舌质:分望舌神、望 舌色、望舌形、望舌态。望舌苔又分为望 苔质和苔色。
(六)正常舌象 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 如。 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红 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 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不 胖不廋,比例合适。 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 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一)诊目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 与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1.诊目神
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神光充 沛,是眼有神,虽病易治。 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浮光暴 露,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病属难治。
2.诊目形
眼胞浮肿但不红者,为气虚、水肿初起之
证。眼窝下陷,为吐泻之后的伤津脱液。
三、查口色(诊舌) (一)舌诊的原理 舌与脏腑的联系——胃肠道、肺系感受外 邪,都会反映到舌上。“心开窍于舌”, “脾开窍于口”。 在经络方面,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脾 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 肝经“络于舌本”,膀胱之经筋“结于舌 下”,三焦之经筋“系于舌本”。
(二)舌面定位
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边候肝胆、 舌根候肾。
(七)、舌象的生理变异 年龄因素 体质和禀赋因素 性别 气候因素
(八)异常口色及主病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于外。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寒邪及疼痛之兆。 黄色:主湿,为肝胆脾湿热之候。 黑色:主寒深,热极。
(九)异常苔色及主病
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热、主寒湿。
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异常常见于 各种肺经疾病。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 降失常的各种致病原因。 饮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咽、 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
(六)诊颈项、躯干、四肢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疼 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肿: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疼 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久 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疾病。 疔: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 毒: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红 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
5.望神的注意事项
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
做到神形合参
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 形体
• 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则外形强健 • 形体衰落,体瘦毛焦,多为脾胃虚弱、精气不足,或见于重病久病
• 皮毛
• 肺合皮毛,皮肤紧缩为风寒束肺;皮肤瘙痒或风疹为肺经风热;被毛 脱落、溃烂脓包、日久不愈为肺毒
• 汗孔布于皮肤,轻微使役出汗,称为自汗,属阳虚;夜间出汗称为盗 汗,属阴虚
• 危重症或脏腑破裂,“汗出如油”或“汗出无休”
• 动态
• 猪 饱后多卧,行走时尾巴不时摆动 • 牛 常半侧卧,鼻镜上经常有汗,人一接近即行起立,间歇性反刍
(倒嚼) • 羊同牛 • 马 长时间站立,轮歇后蹄,腹痛时口唇、呼吸、饮食、躯 干、四肢、二阴、粪尿等。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
主讲 王德海 潘源虎
辨证论治的过程
四诊 疾病 征候
治则 方药
症状、病情 综合、分析、判断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拟出具体治法
第六章 诊法 概述
一、诊法 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具体是指医 生临证,调查病史,了解病情,收集症状, 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断病情,收集 资料,提供证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
三、主要内容 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
一、望全身 精神、形态、皮毛、动态
(一)、望神 1.概念:望神是通过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 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2.原理: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三者盛 则同盛,衰则同衰。 3.内容: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
4.望神的几种情况
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又称“有神”。 少神:神气不足。 失神:神气丧失之意,又称为无神,是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畜禽。
二、内容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 断学的特色。
望诊:察看神、色、形、态、舌象以 及排出物等。 闻诊:听声音、呼吸以及嗅气味。 问诊:询问。 切诊:通过切脉和触按机体有关部位, 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 体的变化情况
三、诊法的原理 内外感应认识论、局部与整体关系论
目睑淡白:血虚,目睑鲜红:属火。
3.诊目色(五轮学说)
血轮诊心、风轮诊肝病、气轮诊肺、 水轮诊肾、肉轮诊脾。
(二)诊耳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联 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 点,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以望耳 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主要考虑耳形,耳的运动状况,分泌物, 感觉,听力等方面进行检查。
四、诊法的应用 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一节 望诊
一、概念——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 患畜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的变化,以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 种方法。
二、注意事项 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必须熟悉各部位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 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 四诊合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