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致命防控指南蜱虫,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是老鼠、野猪等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可传播多种疾病。
体型:虫体椭圆形,吸血后体型可达到吸血前的100倍;分布:河南南部及两广地区最多;叮咬方式: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发病率:大约是万分之一,如果未及时治疗,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蜱咬治疗:被蜱刺伤患病的初期症状类似感冒,潜伏期可达1至2周,容易误疗;如何防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什么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简称无形体病)?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病例。
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该如何防控1、什么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简称无形体病)?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例,2006年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我县近年来疑似病例也呈多发态势.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无形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能会导致传播.3.无形体病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拦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4、无形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
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肉凝血,甚至死亡。
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5、无形体病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无形体病可防可控:(1)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2)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如需进入这些地区,需做好个人防护,尽少裸露身体:例如穿紧口长袖衣裤.(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控制媒介传播与宿土动物(即蜱、鼠、宠物等)和妥善管理无形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4)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6、无形体病治疗原则是什么?如有无形体病症状(疑似),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治疗,谨遵医嘱。
(一)病原治疗1.四环素类抗生素:(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2)四环声;2.利福平;3.哇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二)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高举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三)对症支持治疗.三、蜱虫咬伤可致疾病1.直接危害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传播疾病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
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
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
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
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
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
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
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
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
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
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
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
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
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
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
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
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
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
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
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
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
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
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则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
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
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
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
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他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发生。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为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发现、报告、诊断、治疗、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和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正确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监测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策略的研究。
(四)指导各地做好预防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无形体科是一类主要感染白细胞的专性细胞内寄生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其中对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无形体属(Anaplasma)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的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和埃文氏埃立克体(E.ewingii)、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的腺热新立克次体(N. sennetsu),分别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埃文氏埃立克体感染、腺热新立克次体病。
90年代初期,美国在多例急性发热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发现埃立克体样包涵体。
1995年,Goodman等从病人的血标本分离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将它非正式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其所致疾病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后经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与无形体属最相关,因此,将其归于无形体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其所致疾病也改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1. 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呈球状多型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寄生在粒细胞的胞质空泡内,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繁殖。
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包涵体在胞质内染成紫色,呈桑葚状(图-1)。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缺乏经典糖代谢途径,依赖宿主酶系统进行代谢及生长繁殖,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体外分离培养使用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主要存在于HL-60细胞内与膜结构相连的空泡内,生长繁殖迅速。
其感染的空泡内无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所形成的纤维样结构。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早期的形态多为圆形、密度较大的网状体,后期菌体变小且密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