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1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1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在古代,“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典章制度,都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最著名的儒家经典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总称“三礼”,是各种礼制的总和,包含了礼的全部内涵。

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礼等的具体仪式;《礼记》则主要是阐明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因而常常举行祭祀鬼神祖先的仪式。

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仪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种神事发展到各种人事。

正如郭沫若所说:“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尽管礼仪三百,复杂万分,但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每个人只能按着自己的社会地位,遵循相应的礼,绝不允许贱用贵礼,卑用尊礼。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就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在礼的约束下生活。

礼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