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社会主义情怀

我的社会主义情怀

社会主义情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关于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人民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也是人民生活状态的长远目标。

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的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从“乌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人们一直在探索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的确,城市空间需要不断拓展、城市秩序需要不断跟进、城市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城市物质建设需要不断补充,各方面的完善与进步才能共同助力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当代中国,城市已经成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人民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力军。

城市的发展,关乎人民生活,关乎国家发展。

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人民,相互冲突相互促进,成为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城市不是高楼大厦,但城市不能没有高楼大厦,这不是一种标志,却是一种象征。

从我生活的小县城看,二十年来城市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爷爷奶奶经常站在阳台上不自觉的面露喜色,他们经常说“你看现在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这样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欣喜呀。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家”观念,家是什么?首先是一个安定舒
适的房子,然后是一群和睦相处的亲人,试想如果没有房子的庇护,居无定所的亲人们还怎么和睦相处。

于是,中国人的世界观里,盖房子,成了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

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人民关切的事自然也是国家关切的事。

最近那个光着屁股的男孩再度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有了新家,再也不用光着屁股在衣柜里钻来钻去了。

这一切都源于李克强总理对棚户区百姓的高度关注,他说,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

基于这样天大的事,总理身体力行,去考察走访去建议推行,让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实践备受关注,不仅是“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更被人称赞“是一个世界奇迹”。

棚户区改造实践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仅仅还只是个开始,还有大约一亿的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解决,我们谈何社会公平,谈何改善民生,谈何社会和谐,如总理所言“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也是一笔政治账。


今年八月,太原市编制了《太原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方案》,方案中对改造数量、安置方式、安置规划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到2017年,54处棚户区将动工改造,同时开工建设4.31万套棚户区安置放房。

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足以说明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信心与决心,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才更让我切身感受到政策的普及和惠民,我们可以欣喜的展望,几年之后这么多人喜迁新居时幸福的微笑。

如果说棚户区是城市的一道旧有伤疤,那么城中村则是城市脸上
的皱纹。

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却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这块城市的夹缝中存在诸如人口杂乱、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用地混杂等问题。

这一道道皱纹横在城市的脸上使得城市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于是拆迁成了不得不使用的一剂美容针。

这一剂美容针效果好不好,有没有副作用,我们有目共睹。

从01年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到10年《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条例》,十年的探索中,我们国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

尽管由于乡土情怀、拆迁补偿问题、暴力拆迁等,拆迁过程中冲突纠纷不断,各种拆与被拆的冲突屡屡登上新闻,但全局的角度看这项政策确实是卓有成效的。

城市环境更加美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

这一剂美容针,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沿着长风街向西走,繁华的商业区旁边就是在拆迁中剩下的断壁残垣。

“早拆早主动,早迁早受益”“积极配合拆迁,造福子孙后代”“全村上下齐奋战,共建美丽新家园”,拆迁的条幅打得非常响亮,在这样一声声催促和鼓励之中,过去的脏乱差的城中村渐渐倒下了。

拆迁的不易,来自于过程中的重重阻力,能顺利的拆与迁,于政府与人民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我们期待此刻的断壁残垣不久后就变成一幢幢整洁敞亮的民居,此刻忍痛迁走的居民们也能欢欢喜喜的搬进自己的新家。

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触及的是人民的利益,获利的也是百姓。

在抚平一道道伤疤,淡化一道道皱纹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含义。

城市,除了物质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人。

我们习惯于把人分类,分成穷人富人、城里人乡下人、当官的和老百姓、有文化地和没文化地等等,每一个分类后面都暗含着对抗和冲突。

城市,需要照顾好各类人民的意愿,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在各类群体中,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这个群体的出现包含着各种因素,有因灾或生活困难行乞、有职业乞丐、有坑蒙拐骗的犯罪分子,由于种种情况,一个城市不可能没有这个群体,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情况,城市应该做的是对真正困难群体的认定与救助,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以安抚和庇护,彰显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中国情怀。

03年孙志刚事件一出,国家随即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是人民使用违宪审查建议权的成功,也是依法治国的一大重要举措。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不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而正确的是对问题的及时回应和合理处理,对前景的合理展望和规划。

回顾历史,我们欣喜的看到,民生一直被摆在一个耀眼的地方,以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时刻鞭策着我们前行。

如今,十八五公报中提出构建合理科学的城市格局,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
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这些举措无比体现出国家对于城市建设,对于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目标。

在“更”的过程中,一步步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好”的期盼中,一步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美好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