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吸收PPT课件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 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基础——吸收定律 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5 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
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子与能量的授受 h = E1 - E0 作用本质: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跃迁
2) n*跃迁
甲烷,max =125 nm
max<200 nm,远紫外区。电负性越小,波长越长。
含未共享电子对的取代基可发生n*跃迁
S,N,O,Cl,Br,I等杂原子的饱和烃 甲胺,max =213 nm
11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4) n*跃迁
一般在近紫外区; 有时在可见区; 弱吸收带。
*跃迁几率大,是强吸收带; n*跃迁几率小,是弱吸收带,一般 max <500。
A T % lg
15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吸收带 电荷从给体(donor)向受体(acceptor)转移: 特点:吸收强度大
max >104 测定灵敏度高
16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过渡金属离子: dd ,配位体场吸收带 可见区, max~ 0.1-100
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不同,跃迁形式不同, 有不同的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光谱区域 UV: 200-380 nm VIS: 380-780 nm
2
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3
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 紫外可见光与含共轭键结构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 ➢ 定性应用:判断是否有共轭键结构 ➢ 定量应用: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4
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生色团相同,分子结构不同 吸收光谱相同
5
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2. 电子能级和跃迁
1.2.2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共轭效应的影响 2. 取代基的影响 3. 溶剂的影响
6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原子光谱 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 带状光谱 精细结构
带状光谱
7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
1) 分子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是分子能量变化的和。 2) 溶液中相邻分子间的碰撞导致谱带加宽
像气态到溶液
3) 气相中的多普勒变宽和碰撞变宽会超过转动谱线
间的间距。
课本p76
8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EE elE vi bE rot
9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2. 电子能级和跃迁
10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 *跃迁
max<170 nm,远紫外区或真空紫外区。
饱和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在远紫外区
20
1.2.2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共轭效应的影响
(1) 电子共轭体系增大,max红移, max增大 (2)空间阻碍使共轭体系破坏,max蓝移, max减小。
21
1.2.2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H ( C H C H ) nH
n
max
max
nm
L/(molcm)
1
180
10,000
17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金属离子
dd吸收
*
*
eg
配体 *吸收
*
* * n* dd d* *
n
t2g
有机化合物
n*, *吸收
金属配合物 d*吸收
18
小结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
*跃迁和n*跃迁;双键共轭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
d电子、f电子、阴离子;金属配合物
某些无机与有机化合物的吸收 ——
max
>200 >10,000
>100 <100
13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生色团(和助色团)是分子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条件
生色团 (chromophore):能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官能团 如一个或几个不饱和键 C=C, C=O, N=N, N=O等 课本p100表4.1,生色团及吸收特性
许多化合物既有电子又有n电子, 既可发生*又可n*跃迁。
-COOR:
*:max = 165 nm,max = 4000 n*:max = 205 nm,max =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吸收带的划分
跃迁类型 * n* *
n*
吸收带 远紫外区
端吸收 E1
K(E2) B
R
特征 远紫外区测定 紫外区短波长端至远紫外区的强吸收 芳香环的双键吸收 共轭多烯、-C=C-C=O-等的吸收 芳香环、芳香杂环化合物的芳香环吸 收。有的具有精细结构 含 CO,NO2 等 n 电子基团的吸收
镧系及锕系离子:f电子跃迁吸收带 紫外-可见区,溶剂影响小,谱带窄
金属配合物: d*吸收, =103-104
无机阴离子: NO3-(max=313 nm);CO32-(max =217 nm); NO2-(max =360 , 280 nm); N3-(max =230 nm);CS32-(max =500 nm)等。
原因?
2
217
3
268
21,000 34,000
共轭效应使 轨道能量降低
4
304
64,000
5
334
121,000
6
364
138,000
22
1.2.2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R' CC R
共平面性影响 共轭效应
R
R’
H
H
H
CH3
CH3 CH3
助色团 (auxochrome): >200 nm无吸收, 但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具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OH, -NH2, -SH等
14
1.2.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的产生 1 分子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 2 吸收紫外可见光并伴随电子能级跃迁 3 不同官能团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作波长扫描 记录吸光度对波长的变化曲线 得到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吸收
19
1.2.2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 谱带位移 2. 吸收峰强度变化
影响结果: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蓝移(或紫移,hypsochromic shift or blue shift) 红移(bathochromic shift or red 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