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导学案参考答案
目标导学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hè kān sòng wò wǎng qiāng shǎi rāng
2、解释下面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节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燎原:火延烧原野。
比喻气势旺盛。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劳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幽悄:幽深寂静。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情感上:①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②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③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④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⑤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文化上:①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②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目标导学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写作背景看,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二、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通俗,又雅致,生动活泼。
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而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课后作业
1、(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
(3) 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
(意思对即可)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骤然附到”“挥之不去”等词语,写出了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
(2)“微醉”“荡漾着笑意”的神态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或:以大红灯笼的喜气映衬父亲的喜悦)写出了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意思对即可)
3、“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