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行动者习得各种社会化知识并在日常行动中运用, 持续不断的日常行动构成日常实践活动,社会就 是由无数个行动者的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交织在一 起构成。 • 一方面,理性的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 中需要遵守规则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图,因而日常 实践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构); 另一方面,又由于行动者的创造性、知识与能力 的局限以及意外后果的原因,使得日常实践活动 又具有变化与更新的可能。 • 从而,现实的社会,既不是社会规则纵横的天下, 也不是人们完全任意妄为的场所。
• 再次,社会学者的研究很可能会改变世界, 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被一般人认可和接受 时。
• 所以,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远远超过自然科学,虽然表面看起来恰好 相反。 •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和它们的对 象是绝缘的,社会科学能够参与它们的对 象的构成过程本身„„它所提出的理论、 概念和发现,又会返回到它们所描述的世 界,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 行动者是一个人格体系,吉登斯借用弗洛伊德的
心理结构模式来说明这个体系的构成。
● 无意识动机:许多行动者背后的基本力量是无意
识动机的一连串动机,以求在同别人的互动中得 到信任感。
● 实践意识: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
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意识。
● 话语意识:行动者以语言形式说出的行动理由。
● 共同意识。由于行动中的意识是一种人类的共同意识,
所以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就不是个人意志在发挥自我控 制,而是人们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在社会情境的异同关 照中开展反思性监控。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中自觉不 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
● 共同知识。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的
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 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吉登斯称 其为共同知识。它类似于人们平时所言的风俗、习惯等 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并不明 确意识到,即日用而不知的知识,思想和信仰。
• • • • • • • • • •
《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 1998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 1998 《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 2000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 1998 《亲密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超越左与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关于行动的能动性问题,吉登斯反对单纯从 意识活动来看待行动的能动性。 • “能动作用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 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 力”。 • 要把行动者的“所欲”和“所做”分开,主 张在所做与后果的联系中分析能动性,注意 到的不仅是自觉的意识因素产生的后果,更 重要的是不自觉的无意识因素产生的后果, 即意外后果。
三、结构化理论的 方法论原则
• 双重解释
• 首先,双重解释意味着两种视角的综合: 既要从结构(规则、制度)的角度,也要 从行动者的能动的角度,来了解和理解社 会现象,不能如传统社会学那样走某一极 端,否则都无法真正领会社会的意涵。
• 其次,吉登斯借用常人方法论的观点,认 为普通人用话语来记录其行动,而社会学 者通过术语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普通人的 话语和行动,包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行 动规律。
在条件轻内在心理等。
● 在理论的旨趣方面,应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和专
家之间、日常知识与社会科学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渗透关系。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实证主义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各种认识构 造活动。
●实证主义错误地认为,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是可 能的,社会科学家错误地直接与自然科学中存在
• 行动包含三个过程: •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根据 的能力,当被问及何以如此行动时,行动者能够 不太困难地说明行动的理由,虽然大多数时候是 心照不宣的自然态度。 • 其次,反思性监控。以理性化为基础,行动者根 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监控、反 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加芬克尔 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联系)。
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 ● 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人的活 动都是有意识的,但众多个体活动汇合在一起, 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亦即集体无意识。 ● 大量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不断积累的意外后 果,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形成了人们认可 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 化。如办事送礼,形成制度潜规则。
•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 2001 •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江西人民出 版社 2001 •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 《社会学》(第五版) ,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 • • •
• • • • •
1938年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 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 弗雷泽大 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一年后被任命为 剑桥大学社会学会会长。 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 一方面,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及其言论的 确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另一方面,普通人的生活事件和言论也改 变着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
四、行动与实践
• “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 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的得到有序安 排的社会实践”。 • 即在具体条件和过程中的社会行动,如何受社会 制度制约而完成社会结构化。 • 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行动 者主要指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因而这些行动者 就具备应付日常生活的技能和资格。
• 实践
•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主要讨论的是 客观的结构与规则,而以韦伯、符号互动论、舒 茨和加芬克尔等人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主要探讨 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及能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 或漠视客观规则的限制作用。 • 吉登斯是一个综合论者,他特别强调行动与结构 之间的均衡,他既反对实证主义者过分突出结构 与社会规则的强制力量,也不同意非实证主义者 刻意突出行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最后,动机激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行动的 动机(目的、意图等),二是动机对行动的激发 作用。 • 上述三个过程在现实的行动过程中是复合在一起 的。我们可以简单来说: • 具有理智能力,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各种行动 技巧(特别是库存知识和行动策略)的行动者, 其行动往往具有相应的(或隐或显的)动机,并 在动机的推动下行动,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 思和控制,必要的时候能够说明行动的理由。
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学术背景
• 吉登斯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学教授 和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英国前 首相布莱尔的顾问,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 • 吉登斯少年得志,学术多产,30多岁已经 蜚声学术界,至今影响巨大。 • 吉登斯是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具 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的术语 “结构化理论”和“第三条道路”曾经是 最时髦的话语。
二、结构化理论的 思想渊源
社会学理论的两次大融合
● 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
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 是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大融合。
● 20世纪80年代,吉登斯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
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德国的人本主义,以及法 国的后实证主义、德国的沟通行动理论、美国的 新功能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内容更为丰富 的结构化理论,是为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大融汇。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并非按照进化的模式展开, 人们并非简单接受某种社会变迁,相反,他们是 在意识到自己经历变迁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这一 变迁并创造自己。
• 在吉登斯看来,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义)和 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其各衍 生形式)二者都是二元对立的思路。 •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的结构(如规则、制度、组织 等)的普遍性、强制性与客观性;而非实证主义 则强调主体,即行动者的主观意图的作用,认为 行动者不是规则与结构的傀儡,而是能动的,富 于创造性与主动性,能够对其行动赋予意义。 • 吉登斯认为,一方面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非是 人们设计谋划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决不是 被动地受社会规则的支配。
吉登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 对西方社会学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
总结
● 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 重点针对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开创的三大欧
洲社会理论传统,谨慎地梳理其中的基本观点,在 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汲取其中的理 论精粹。 ● 同当代流行的各种社会理论展开对话,从中发现 引发思考的新问题,不断为自己的理论注入新的内 容。 ● 这种广泛的理论对话,不仅使吉登斯的社会理论 同传统社会理论保持着密切的学术思想连续化,而 且也使其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话语系 统。
● 在理论建设方向,必须倡扬理论的多元取向,批
判继承经典,并对功能主义、实证主义、进化学 说等范式,及其各自衍生的虚假预设逐一加以剖 析,破除正统共识,汲取各种新视角。
切入工作
● 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背景方面,必须围绕西欧工业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