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摘要: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发展。
本文从文学与音乐内外两方面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文学;音乐;相互影响在艺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
伴随着自身的发展,不同门类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
罗曼·罗兰就曾在《音乐在通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各种艺术经常互相影响,彼此交流,或者由于自然演化而越出自己的范畴,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
”“各种艺术之间并非像许多理论家所声称的那样壁垒森严,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种艺术开放门户,各种艺术都会蔓延,在别的艺术中得到高超的造诣。
”[1]一、文学与音乐的外在的影响(一)内容方面第一,音乐作品中的文学。
在音乐史上,有不少音乐作品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
世界名曲往往是由文学作品启发灵感,得到素材,或者干脆直接取名诗为歌词,为它谱曲。
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都被作曲家们纷纷搬上歌剧舞台和交响乐坛。
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哈姆雷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等等。
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若斯坎经常从歌词的声调和节奏中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动机。
歌德《野玫瑰》、《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被同时代的德国音乐家舒伯特、贝多芬谱上曲子,广为流传。
柏辽兹根据歌德叙事诗创作的交响乐《浮士德的沉沦》,李姆斯基.萨科夫根据《天方夜谭》创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席勒《欢乐颂》被贝多芬用在《第九交响曲》中,传唱世界:“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中,这类作品的数量相当多。
在我国比较熟悉的有我国50年代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年来屡次在国内外获奖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等等都取材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这类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作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或者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2]。
克列姆辽夫指出:我们在声乐的全部广泛的领域中(歌剧清唱剧大合唱歌曲浪漫曲)看到音乐和语言的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有了歌词,声乐作品就有了特殊的可能,不仅用形象(音乐的和文学的)而且用言词的概念去影响听众。
当然,也如他所认为的,这还仅仅是外在的关系。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音乐。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把音乐当作描写对象,以音乐作为塑造人物的工具,用音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为数甚多“以文述乐”的作品,白居易是一典型。
据初步统计,白居易描写同音乐有关的诗歌有100多首,大量的诗篇以优美传神的文字表达了他爱乐、奏乐、赏乐、品乐、评乐的丰富思想和情感。
他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会弹琴弹筝。
歌舞评论《霓裳羽衣舞歌》、声乐评论《杨柳枝二十韵))、器乐评论《琵琶行》等等,所涉及的乐器及其演奏有琵琶、筝、琴、笛、草巢、五弦、芦管、磐。
李硕的《琴歌》、《听董大弹胡茄》都是中国描写音乐的名作。
而世界文坛上可举的例子就更多。
德国狂飘突进时代的小说家汉因斯在他的《贺亨塔尔的希尔德加德》里专谈音乐,以整部门艺术以及其完美的作品作为特定的题材。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克罗采奏鸣曲》中有贝多芬的音乐,《童年》中有《热情》,《家庭幸福》中有《月光》,《复活》中男主人公听《命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两部小说是关于音乐的:《马西弥拉·道尼》、《冈巴拉)),后一部作品在音乐作曲和烹调技巧之间作了一番惊人的对比。
对于德国伟大小说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创作来说,音乐具有双重意义:他不仅自觉地借鉴音乐的形式结构和创作方法,而且经常把音乐作为他的重要创作题材。
他的《浮士德博士》就是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
据托马斯.曼后来发表的日记披露,莱弗金的思想、气质、经历以及他变成痴呆等细节取材于哲学家一音乐家尼采的传记,而小说中对现代音乐的看法则出自阿多尔诺的音乐哲学。
乔伊斯所有作品,更是从不放过利用音乐和歌曲的机会,而且音乐素材作为写作材料历来在他的笔记本上占有醒目比重。
在《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里,他的这个特别嗜好和特殊才能得到了不加遏制的展示。
因此,正如乔伊斯评论家指出的,对于那些于音乐有特别兴趣和欣赏能力的读者而言,读乔伊斯会有意外的收获与快乐。
(二)文体方面第一、与文学有关的几种音乐体裁。
1.歌剧和歌曲的起源。
歌剧是戏剧和音乐的结合,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歌曲和歌剧虽然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在艺术分类上,它们归类于音乐。
歌剧中的音乐总是围绕着戏剧的发展线索,歌剧之戏剧性的发展的每一个关头又以音乐的高潮为标志[3]。
2.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就是依照一标题而作曲,在曲中用音描写标题所示的内容。
标题乐之高级者称为“音诗”、“音画”、“交响诗”。
贝多芬的作品中九大交响乐中有三曲是有标题的,即第三名为“英雄交响乐”,第五名为“命运交响乐”,第六名为“田园交响乐”。
3.非文学题材的标题交响音诗和交响乐。
虽然这类作品并不直接取材于某部文学作品,但是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一些文学性的记录作为作曲构思的基础。
有些作曲家虽然在创作时没有写下文学依据,但作品完成以后却补写了一段详细的文字解释,用以表明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的文学性内容。
一些音乐作品并没有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但却含有某种诗意,即通过抒情暗示某个特定的主题,特别是在交响音诗当中,这种诗意性的表现尤为明显。
4.无词歌和叙事曲。
无词歌和叙事曲是两种特殊的器乐体裁,它们虽然不带标题,却含有丰富的文学性内容。
人们一般把无词歌比作抒情小诗,把叙事曲比作长篇叙事诗。
无词歌和叙事诗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体裁。
它们一方面背离了古典器乐曲严格的结构限制,另一方面又与19世纪的标题器乐曲截然不同。
标题器乐曲中的文学性内容基本上被限制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而无词歌和叙事曲中所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它可以给听众广泛的想象和联想。
第二、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别与音乐结合。
1.诗与音乐结合—诗歌与词。
诗乐本来同源,后来分离独立,然后再次结合,其中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原始时期的诗乐一体是质朴的,不自觉的,艺术性不够完善,后来在由分离到再次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性愈来愈完善。
诗与音乐的结合,使诗音乐化,音乐诗化。
作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2.戏剧与音乐结合—歌剧。
在西欧文学中,古代剧场上演悲剧是以合唱的形式相配合的,而流传至今的叙事诗,则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吟唱的记录。
近代欧洲歌剧的兴起,是文学与音乐联姻的结果。
音乐与文学结合之后,又被演剧所利用,希腊古代的悲剧,便是音乐与演剧的最古的结合,剧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都用韵文,合了音乐的旋律而唱。
3.散文与音乐—音乐散文。
散文与乐直接结合不多,也不明显,但是文字本身的音律节奏存在,文章的音乐性也就存在。
音乐性也影响了我国散文的发展,表现为我国名家的散文,不是通过无声的阅读而必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其妙处。
钱穆说:“中国古文,字句章节,长短曲折,亦皆存有音乐妙理,非精究熟玩者不能知。
今人务求变文言为白话,但白话中亦有语气,有音节,亦同寓音乐妙理,不可不知。
”[4]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经典篇目《荷塘月色》、《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4.小说与音乐—音乐小说无论中外,小说这种文体在古代都不发达,地位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篇幅短小的诗词文己经无法描绘,小说才随之兴盛发展成熟。
小说初时是一种说书艺术,而古代印刷出版技术不够发展,文学主要靠口头相传,所以与乐结合紧密,韵律和谐,便于口耳相传。
我国说书艺术要使用韵文,特别是受到变文的影响,在中间往往会插入韵文。
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流传方式的改变,小说才彻底摆脱了音乐的束缚。
但是这里说彻底摆脱音乐束缚,只是说明创作主体的自由度与体裁特征,却不影响创作主体自觉地在叙事艺术中注入音乐感。
小说叙述往往通过音乐的曲调来点染人物心理和环境,烘托出一种特殊的隐秘状态、神秘气氛。
这在《红楼梦》、《老残游记》里都有十分著名的段落。
至于“音乐小说”概念的提出,应该是从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部伟大的作品于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将音乐、历史、文学融为一体,被人称为“音乐史诗体小说”。
除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外,很多作家并未宣称自己的小说是“音乐小说”,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性仍是不可忽视的。
霍夫曼写过许多音乐小说,如:《雄猫穆尔的生活感观及乐队指挥约翰内斯·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段》、《唐磺》、《格鲁克骑士》、《男爵德·B的琴弓或小提琴课》。
二、文学与音乐的内在的影响(一)思潮方面在各门艺术之间,文艺思潮的互相影响有很多,此处略举几例音乐与文学的互相影响。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应客观现实时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学思潮,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影响和推动下,浪漫主义作为一个遍及欧洲各地的有纲领、有理论基础的文学艺术家群体或称流派正式形成。
在文学中,有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和斯洛瓦茨基,匈牙利的裴多菲,俄国的普希金和早期的莱蒙托夫和雷烈耶夫等:在音乐中,有德国的叔伯特、瓦格纳,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柏辽兹,俄国的维尔斯托夫斯基、鲁宾斯坦等。
在德国,让·保尔、史莱格尔兄弟、瓦肯罗德尔、诺瓦利斯等一批文学家成为19世纪德国浪漫派的核心人物,他们对德国中古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诗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对德奥作曲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在强调对主观感情,尤其是对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德表述中,自传性的、侧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如何获得公众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
他们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添加明确的标题。
(二)理论方面音乐不仅为文学创作,而且也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提供灵感和模式。
在理论方面,文学与音乐互相影响渗透,中国古代的文论与乐论原本不可分,很多现代文学理论术语是由音乐术语而来。
第一、中国古代密不可分的文论与乐论。
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是一部音乐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