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低碳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低碳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物流管理低碳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发展研究一、引言Professor Martin Christopher(1992)提出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当产品生产达到规模水平、销售量提高到一定程度,生产和销售领域压缩成本的可能性已很小,这时人们发现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物流成本占据的比例相当的大,企业要想获利,就要压缩物流成本,人们称之为“第三利润源”。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P. 德鲁克曾指出:“在10 年至15 年之内,任何企业内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任何不提高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

”企业寻求利润的增加,纷纷将不是核心竞争力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第三方物流在这样激励竞争的情况下得以蓬勃发展。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低碳革命和哥本哈根环境大会对绿色环保官方倡导,使得低碳物流兴起,我国“两会”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

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关联。

因此,在低碳的情况下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必然的趋势。

二、主题1.低碳内涵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随着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暖,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国家已经对环境保护引起了强烈重视,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

张坤民认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钱志新认为: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牛文元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荐内涵发展创新。

可以说,低碳经济势必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2.国外第三方物流研究现状第三方物流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洲。

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才首次提出了“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以及“第三方服务提供者”(Third Party Services Provider)的说法,从此拉开了以第三方物流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序幕。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速度惊人,目前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高,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日臻完善。

(1)第三方物流的定义Virum(1993)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渠道上的中间人,通过合同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

美国学者David Simchi-Levi(2000)等人以为:第三方物流是利用一家外部的企业来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治理和产品配送功能。

(2)第三方物流的活动MentZer.et al(1989);Byrne and Markham(1991)将一般的物流活动分为顾客下订单、订单流程、物品运送和物品送达的过程,并认为在下订单和接受物品两个阶段发生顾客接触。

Berglund (1999)等认为“由物流服务提供商以货主的名义实施物流活动,活动的内容至少包括运输和仓储(如果仓储活动是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和业务”。

美国物流治理协会(2002)在《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中,对第三方物流作出如下解释: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企业往治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它们所提供的集成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码头装卸、库存治理、包装以及货运代理在内的诸多服务。

(3)第三方物流运作优势Lieb等(1993)指出,使用3PL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Richardson (1990)认为:通过外包,可减少存货,扩大市场,减少合同,改善服务,并可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4)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Sheriff(1990)通过对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的因素的分析指出: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要必将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Murphy(1998)的实证研究一方面肯定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指出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轻资产型的物流企业5所提供的服务没有本质的差异。

Berglund(1999)等认为竞争压力和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各方因素的作用下,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Joseph O'Reilly在《Market Insight Survey:3PL Perspectives 2007》中反映了我国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趋势的上升。

3.国内第三方物流研究现状(1)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我国学者骆温平(2001)在其专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纵与案例》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他以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可广义地定义为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

牟旭东、陈健(2002)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企业通过契约为客户提供的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服务。

2001年我国公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2)第三方物流服务定价应考虑的因素王海星和申金升(2005)分析了在竞争性物流市场里,服务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定价问题,定价模型以对数分离模型作为市场份额的分配模型,各服务商的服务水平有差异但保持不变,仅服务价格为决策变量。

张得志等(2006)分析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物流服务市场里,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定价的问题。

在这个市场里,市场份额的分配受服务价格和服务水平影响,具体分配模型采用了对数分离模型。

(3)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Mercer(2002)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且呈现出地域上的集中性;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寻求广泛的合作以提高服务水平。

王晓东(2002)的分析认为国内当前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服务内容单一市场割据状况严重、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当前市场的要求。

4.低碳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概要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低碳经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2003年开始各国都不断地制定相应的“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协议,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一词。

2005年,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化为目的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低碳经济的热度不可避免地传递到物流业,由此产生了一个新词汇——“低碳物流”。

从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看,物流业应该主要通过第二种方式.即:使用各种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手段实现低碳。

第三方物流涉及海、陆、空运输和仓储业,范围广,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碳排放。

实现低碳运营在三方物流的意义显著。

第三方物流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首先是装备设施的更新,尽量循环利用可利用的废旧物流设施设备。

其次,通过在运营中优化运输路线以减少运输里程,多采用水运、铁路运输等低排放运输方式等手段直接减少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

再则,推广绿色环保包装,加强回收力度。

最后,进行仓储绿色化管理。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已经引起了全球的注意,节能减排已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在转型,低碳物流的兴起,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物流,物流作为服务业,走低碳化道路,着力发展绿色、低碳物流,这是全国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所必须的环节,也是未来物流产业全球化的资本。

虽然低碳物流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很落后,即我国的低碳物流还处于初级阶段,即需要配套政策支持,也需要产业环境不断完善,更需要相关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三、总结在低碳情况下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首先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引导企业的重大决策转向低碳物流;其次要求企业不仅关于利益的获取,更能结合环境优化的需要明确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使本企业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最后,企业领导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并让全体员工认识、理解发展低碳物流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应把实施低碳物流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加大在发展低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低碳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随着低碳物流的实施,必定会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1] Virum H Third Par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Europe[J]. Logistics andTransportation Revlew,1993,29(4):355-367.[2]Simchi-Levi D. Philip Kaminsky,Edith Simchi-levi.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