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思考教育用理性发展教育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教育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影响一代人。
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具有长期效应,它奠基人的一生,奠基社会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发展首先是子女的教育。
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但是,如何重视教育、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引导教育,已经成当前教育发展的头等问题,这里面包含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体现在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上。
任何盲动、躁动和冲动,都会给教育造成巨大伤害,因此非常有必要用理性来审视教育。
理性,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一、现实教育不理性的表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实教育不够理性,表现出狂热和躁动,违背教育规律。
(一)浮躁心理对教育的影响巨大。
现实的中国教育十分浮躁。
在教育运行上表现为追风。
在教育领域刮起了许多风,赏识教育、洋思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衡水一中经验等等。
追风者往往是邯郸学步,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在教育制度上表现为西化。
谈教育就谈西方教育如何好,一切照搬西方教育的那一套。
要知道,西方教育有成功之处,也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
事实证明,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问题较多也是比较失败的。
近10年中国教育质量的大幅下滑就是明证。
在教育操作上表现为躁动。
比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虎妈狼爸,大量机械重复性作业等。
在教育理论上表现为工业化思维,也就是按照生产标准件的工业化思维来看待、研究和思考教育,力图寻找一个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模式或教育方式、方法。
(二)功利主义左右了教育的方向。
在制度方面,功利主义表现为教育产业化和教育管理的数字化。
首先是教育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项目。
高等教育是非常神圣的,但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大学扩招,质量严重下滑,文凭教育成为显著特点。
高等教育质量大幅下滑,高等教育的神圣地位荡然无存。
其次是教育管理的数字化,表现为一切评价都是打分,一个标准,不考虑地区、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数字化评价的结果与各种利益挂钩,特别是与经济利益挂钩,导致了抛弃后进生、歧视特困生、赶走问题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
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方面,具有拉动内需、调剂经济、平衡财政收入的功能。
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课本养活了全国的新华书店,资料养活了大批书商,作业本养活了不少企业,高回扣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土壤。
教育收费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很多的名堂,不少乡镇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挪用学校的办学经费。
在教育行为上,表现为部门、单位、个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丧失理智。
高中招生大战、教师乱办班乱补课乱购资料,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教育本是上层建筑,是相对于经济基础而独立的领域。
但功利主义让教育沦为经济的手段,丧失了它上层建筑的特征,这是不理性的表现。
(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普遍。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传递人类文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生命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一个自然人要转化为社会人就必须受教育。
这个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人的一生,持续到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们平常所说的教育是特指概念,主要指学校教育和培训。
这里所说的违背教育的现象也是特指概念,即学校教育和培训。
首先,违背教育规律的来自国家教育制度。
譬如,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制度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地方政府教育行为不到位。
目前正在推行的教育均衡试图缩小这种差距,但由于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因此只提区域均衡,主要是县域教育均衡,这种均衡已经背离了教育均衡的原始意义,实际上是平衡,也就是缩小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差距。
试想,中考以地级为单位组织,高考是以省级为单位,平衡的结果是什么?只能是县级以下的教育质量大幅下滑。
当一个县只有三几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这个县的教育均衡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各地教育投入不一致、生活环境差距大,区域教育均衡将进一步拉大县级教育与中等以上城市的差距。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性问题。
其次是教育模式问题。
我国的教育模式,总体来说是两个,一是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二是高等教育的文凭教育。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考试,学校要出名必须抓好中考、高考,素质教育说得再动听,没有应试成绩还是没有说服力。
中、高考成绩突出,学校马上就会获得很多优质资源,包括优质生源、优秀师资、社会资金等。
河北衡水高中有什么?就是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多,学校抓高考抓得好。
学校要抓高考、中考,就要增加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因为中、高考的秘密就是考在平时、考在频繁、考在严格、以考应考。
要考试成绩好,就要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习题,包括机械重复性练习,这是人人共知的秘密。
近段时间在全国热捧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是把课堂变考场,学生几乎是节节在应考,教师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文凭教育的特点是“60分万岁”。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不教什么实质性东西,是高中教育的延伸,学生上大学就是混张文凭,毕业后没人要,因为什么都不会,这是中国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第三是课程问题。
虽然搞了多次课改,但都不成功,这次课改更糟糕。
因为课程更难,学生负担更重,考试题目更偏。
我国的课程设置非常不科学,数学和英语浪费了大部分学生大量的精力,初步估算,仅此两门学科,全国每年浪费的资源达5000——10000个亿,这里面包括师资、教材、教辅和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的费用。
事实上,90%以上的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用不上初中以上的数学,95%以上的学生除了考试外,基本上不使用英语。
而另一方面,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幅下降,比如,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有多少发表过文章?语言文学的硕士和博士有多少发表过文学作品?其他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语言文字能力不用谈了,不少写一篇短文章都困难,至于书写能力,更是差到极点。
就科学素质来说,一名中学生学地理,连道路交通标志牌都看不懂,不少学生要读《十万个为什么》来补充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
第四是教学方法问题。
虽然不少人提出要创新教学方法,但我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讲述法、填鸭式。
案例法很少使用,启发式教学很少使用,在动漫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方面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
中国有那么多教育专家,为什么不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设计推出一系列教育产品?比如,动漫数学、动漫物理?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在实际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第五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这里所说的教育活动包括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
如,要把学生培养成高度适应社会的人,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走进社会,最后融入社会。
可是不少学校提出封闭管理,把学生与社会隔开,学生安全了,老师省心了,学校安心了,家长放心了,但学生毕业班后仍是一张白纸,对社会一无所知,很难适应。
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大部分学校不敢开展校外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严密监控,生怕出一点事儿。
这一方面是独生子女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是法律对学校保护不力,也有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误读和误解。
在日本,孩子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伤害,家长向学校道歉,而在中国则相反。
事实上,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善意的行为,为什么这种善意的行为还要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还要低三下四、忍气吞声?这折射出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问题,也反映了教育的尴尬。
再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严禁的,这是西方人权主义思想在我国教育中的反映;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支持的。
中国传统教育规定师生之间是父子关系,教师对学生就是父亲对儿子,有父亲一样的关心爱护,有父亲一样的严格要求,所以有一个词语叫“师父”,说的就是中国的师生关系。
西方确定师生关系是人格平等关系,师生之间是服务关系,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学生是上帝。
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充满爱心,象父母一样呵护、关心学生,我们另一方面有要求教师不能行使父母的权利,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朋友,这种悖论实在是太荒谬。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行为,它究竟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要理性思考。
我个人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也是一种惩罚学生的方法,对于99%以上的学生来说不能采用这一方法,但对极个别顽劣学生来说,可以在适当方式下实施体罚,所谓适当方式,就是事前告之学生,让他心甘情愿接受,同时讲究部位和形式,掌握好分寸。
二、用理性发展教育理性办教育,就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要符合教育实际情况。
现在提出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求教育体现出理性。
(一)教育回归。
教育回归,就是教育要回归本质,回归功能、回归规律。
教育是把自然的人培养成高度适应社会的人;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目的;脱离了这个本质和目的,教育的功能就会异化。
所以,办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适应社会这个基本原则去做。
既培养他们适应当前社会的能力,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要进行知识、能力、身体、心理、道德素养等全方位的奠基和储备。
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回归生活,可以采用游戏、生活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否生活味浓点?我们说最优秀的班主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像父母一样照顾、要求学生,这也是回归生活。
当然回归生活是全方位的,即有方式方法,也有内容,还有情感。
在教育思想上,要回归理性,去一些浮躁,去一些热棒,去一些追风,用理性来思考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不论是专家还是学者,他的理论和说法,我们都是要审视、思考,都要理性认识,不能头脑简单。
(二)专家办学。
一说专家办学可能都十分渺茫。
谁是专家?谁是教育家?没有这个头衔,这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
我国教育制度缺少教育家评审,人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家只是口头上的恭维。
有些人在心里有个标准,就是把特级教师、名师当成教育家,我个人认为,教育家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应该从一线成长起来,具有实际从事教育教学的经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简单地说,就是“成功的教育实践+成熟的教育理论”。
我们不少教师教书育人很成功,教育教学效果好,如果再建立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教育家。
教育专家可以分为课程专家、管理专家、设计专家、理论家等多种,我们学校相当部分的教师可以成为专家,方法就是有自己的理论,建立自己的学说。
专家办学有什么好处?理性、内行。
(三)研究性学习。
要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实践等多个角度做专题研究,弄清每个教育现象的理论依据、出现规律、结果,确立相应对策。
教育的理性来自认识,认识到位,认识清楚了,也就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