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
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
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
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
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
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
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我国历朝历代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
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2、简述行会的起源与发展对工商业的影响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
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
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3、简述西欧封建经济中工业组织的变迁中世纪初期,工业活动处于萌芽状态,而这种工业活动基本上是局限于庄园范围以内的,工业的作用及其微小。
从11世纪其,工业组织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1)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兴起,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
商人作为中间人不仅为手工业者提供了资金和原料,更为他们开辟了市场,这种工业不仅向城市提供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农村,是庄园工业失去意义。
(2)消费和交换范围的扩大,在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作坊一般有师傅、帮工和学徒组成。
(3)手工业分工得到广泛的发展。
手工业者根据市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专门工作,有的行业分工发展到非常细的程度。
从13世纪起,工业的规模开始出现增大的趋势,在少数特殊的行业中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较大的恩公恶意,这些工业不少是为国际市场而产生。
有的企业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出现简单的管理和专门的管理者,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已经出现。
可以说是近代企业的萌芽。
另外,工业扩展到许多部门,水平逐步超过东方。
4、罗马帝国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罗马帝国城市与中等阶级衰落的原因罗马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罗马的繁荣是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罗马从共和国时代起,就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
征服战争除夺取大量土地外,更主要的是俘获大批奴隶。
到罗马帝国时期,征服战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潮,奴隶制经济也发展到顶峰。
大批奴隶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给罗马提供了足够的廉价劳动力。
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正是建立在这种奴隶劳动基础上的。
2.帝国提供的秩序与安全。
公元1-3世纪,由于内战的结束和对周边民族及地区征服的完成,地中海海盗大部分被剿清,军事大道开始用于民用,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等,使罗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史称“罗马和平”。
由于罗马的征服,过去的混乱状况逐步减退,商业状况有循着经济规律自行调整的趋势,而不再被政府的人为措施所影响。
帝国还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系统,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各行省的人民都受到罗马法律的平等保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成为罗马繁荣的重要原因。
3.帝国的区域分工和贸易。
帝国的统一,最重要的是经济统一。
这种统一,不仅是由于帝国提供的安全与秩序,而且由于贸易障碍的消除而进一步加强了。
所以,帝国经济繁荣首先是贸易的繁荣,而贸易发展又促进了地中海地区分工的发展。
罗马成为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而其他地区或是专业化于农业,或专门供给罗马原料,或是作为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罗马和其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当然,在这种分工和贸易中,罗马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过贸易和税收,罗马集中了各行省的财富,特别地繁荣起来。
4.公共工程和贵族消费。
通过战争、贸易和财政掠夺,罗马集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财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
这种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贵族们的奢侈消费。
这种公共工程建设和贵族的奢侈消费,也是带动帝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这种经济繁荣必须以奴隶劳动和对行省的剥削为前提。
衰落原因: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
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
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
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5、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产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2)保证财政收入,关系国家兴衰。
(3)有利于社会稳定。
(4)工商业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商人实力太强会以财力抗衡朝廷。
这都不利于巩固统治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第一,保证农业基础。
中国传统上是以农立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但是,历史上的商业发展,却导致一系列有损于农业的结果。
例如,早在春歇战国时期就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的说法,这种劳动收益的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从而损害了农业基础。
(汉书·员禹传》说:”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备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
……故民弃本逐末,饼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
”所以,必须抑制商业发展。
第二,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商人往往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大地主。
事实上,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商人资本参与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这是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国家的抑商政策一方面使商人资本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业,商人资本必然在积累一定货币财富以后将资本转向土地。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大商人也往往就是大地主。
第三,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
中国是个大一统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主要目标,而工商业发展,特别是商人资本的发展往往起到支持地方势力的作用。
所以,封建国家历来采取抑商政策就不足为怪了。
6、比较英法两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实施后果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
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英国的重商主义不仅从观念上强调国家干预,而且还就国家干预的具体施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课征税收、统制货币、调节利率。
此外,还涉及管制外汇及外商,设立贸易中心城镇等。
政府对工业生产采取了支持、扶植和保护的政策,如创办皇家工场、整顿行会等。
在鼓励工商的同时,对外国制成品征收高关税,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发展海外贸易。
英国大获全胜,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城市取得巨大成果还广泛渗入农村地区。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17 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及重视农业的思潮。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及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