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
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
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
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改为“发现”。
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
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
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
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真是“凄神寒骨”啊!(生读第?自然段)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
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
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参差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如鸣珮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
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字来写的。
我发现“空游”这两个字特别的好。
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
开始自由地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
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
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
发现得好!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
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
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
不错不错。
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
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
第?段就不同了。
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
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
既写了鱼,又写了水。
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
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
第?段的写法又不同。
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
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
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
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
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
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
(大屏幕显示)自由发现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
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
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
这就是老师的发现。
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呀,什么“清幽”呀,什么“清冷”啊,什么“清秀”哇,找了没有?没有找。
老师告诉你们吧。
来,注意这个“清”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
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清凄清丽清晰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
(生读一遍)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
比如说“潭水是‘清冷’的”。
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
哪一位先来说一下?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师:“清脆”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我认为可以用“清新”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清幽”!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记》趣味欣赏“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
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
“趣味欣赏”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
下课。
]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
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