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课件第3章第3-5节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课件第3章第3-5节
对称差运算满足如下性质: AA = A = A AB=BA (AB)C=A(B C)
12
集合恒等式
名称
等式
恒等律 A =A, A E = A
支配律 A E=E, A =
幂等律 A A=A, A A = A
双重否定律 ~(~A) = A
交换律 A B = B A, A B = B A
其文氏图如下:
~E = , ~ = E, ~(~A)= A A ~A = , A ~A = E
9
德.摩根定律
定理3.3.5 设A,B为任意二个集合,则有: (1) (AB)= A B (2) (A B)= A B 证明 设E为全集,显然有AE=A,AE=E成立。 (1) (AB)= {x | xEx(AB)}= {x | xE(x(AB))} = {x | xE((xA)(xB)}= {x | xE(xA xB)} = {x |(xExA )( xExB)}= A B (2)证明同(1)。
5
集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3.3.4 设A,B为任意二个集合,则下列吸收律成立。 (1)A (AB)= A (2)A(A B)= A 证明 集合等式的证明还可以利用一些集合恒等式证明。 (1)对任意x, x A (AB) x(A B) x A (xA
xB) x A xA
所以A (AB)= A成立。
6
结合律 A (B C)=(A B) C, A(B C)=( AB)C
分配率 A (B C)=(AB) (AC), A (B C)=(
AB)( AC)
德摩根律 ~(A B) =~ B ~A,~(A B) =~A ~ B
吸收律 A (AB)= A, A(A B)= A
补律
A~A = , A~A = E
22
数定义为集合,即 0 n n {n},n N
由此可见,任一个自然数都是一个集合的名称。
19
3.5 集合的特征函数
定义3.5.1 设E是全集,集合A是E的子集,定义集合A的特征函数 为:
1, fA : E {0,1}, fA(x) 0,
x A x E,且x A
根据特征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一个长为n的0-1串表示集合A。
3.3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运算 并,交,补(绝对补),差(相对补-),和对称差等。
1
集合的并运算
定义3.3.1 设A,B为集合,由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A与B的并集, 可表示为:
AB={x|xAxB} 其文氏图:
对于n个集合A1,A2 ….An的并集为:
n
U Ai A1 U A2 UL U An {x | (i)(x Ai )}
16
自然数
自然数集合包含无限多元素,用空集和后继集可以把所有自然 数定义为集合。 定义3.4.1 设A是一集合,A的后继集A+为:
A+=A{A} 例3.4.1 已知集合A={1,2,3},求A的后继集A+。 解 A的后继集 A+ =A{A} ={1,2,3}{{1,2,3}} ={1,2,3,{1,2,3}}
20
例题
例3.5.1 设E={1,2,3,4,5,6,7,8,9,10}, 集合A={1,2,3,4,5},集合 B={2,4,6,8,10},利用特征函数表示集合A和B。 解 集合A的元素是1到5的整数,6到10的整数不属于集合A, 用特征函数表示集合A为1111100000;集合B的元素是大于1且 小于等于10 的偶数,用特征函数值表示集合B为0101010101。
i 1
2
集合的交运算
定义3.3.2 设A,B为集合,由同时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组 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符号化表示为:
AB={x|xAxB}。
文氏图:
对于n个集合A1,A2 ….An的交集为:
n
Ai A1 A2 An {x | (i)( x Ai )}
i 1
3
当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时,称它们是不交的。下面例 子中的B和C是不交的, 其文氏图如下:
10
集合的对称差运算
定义3.3.5 设A,B为集合,由属于A而不属于B的所有元素和属 于B而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对称 差,记为AB。可符号化表示为: AB = {x |(xAxB)(xBxA)}
文氏图为:
AB=(A-B)(B-A) =(A ~B) (B ~A)
11
例题
例3.3.4 设集合A={1,2,3,4,5},B={2,4,6} 则 AB={1,3,5,6}。
所以 A (B C) (A B) (A C) 14
例题
例3.3.5 证明 A (B C) (A B) (A C)
证明 利用集合恒等式证明
A(B C) A ~ (B C) A (~ B ~ C) ( A ~ B) ( A ~ C) (A B) (A C)
15
例题
例3.3.6 证明AB当且仅当(A B)=B或(AB)=A。 证明 首先证明当(A B)=B或(AB)=A时,AB。
17
例题
例3.4.2 对于空集,求(1)+,(2) (+)+, (3)((+)+)+。 解 (1) +={}={} (2 ) (+)+ ={}+={}{{}}={,{}} (3) ((+)+)+={,{}}+={,{}}{{,{}}}={,{},{, {}}}
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A的后继集A+有n+1个元素。
对任一xA,有xAB,当(A B)=B时,则有xB;当(AB) =A时,有x AB,从而xB。因而AB。 其次证明若AB则有(A B)=B或(AB)=A。
对任一xAB,有xA或xB。若xA,因为AB,则xB,所以任 一xAB均有xB。因而ABB。又因为BAB,所以(A B)=B。
对任一xA,若AB,则有xB,因而有xAB。所以A AB。又 因为AB A,所以(AB)=A。
21
例题
例3.5.2 设E={1,2,3,4,5,6,7,8,9,10}, 集合A={1,2,3,4,5},集合B={2,4,6,8,10}, 计算~A,AB,AB,A−B。 解 集合A可表示为1111100000,集合B可表示为0101010101。 因此,把1111100000的每一位取反得:0000011111,即~A={6,7,8,9,10} AB表示为1111100000 0101010101=1111110101,即 AB={1,2,3,4,5,6,8,10} AB表示为1111100000 0101010101=0101000000,即AB={2,4} A−B=A ~B,~B的表示为1010101010,A~B表示为: 1111100000 1010101010=1010100000, 所以,A−B=A ~B={1,3,5}。
7
集合的差运算
定义3.3.3 设A,B为任意二个集合,由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 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和B的差,又称为集合B对于A的补集或 相对补集,记为A−B。可符号化表示为:
AB={x|xAxB} 。 其文氏图如下:
A-B=A ~B
8
集合的补运算
定义3.3.4 设E为全集,AE,则称 E和A的差集为A的补集 或绝对补集,记作A,即: A=E-A={x|xExA}。 或:A=E-A={x|xA}。
13
例题
例3.3.5 证明 A (B C) (A B) (A C)
证明 对任意x,
x A(B C) xA xBC x A (x B x C) x A x B x C x A xB xC (x A x B) (x A x C) xABxAC x (A B) (A C)
集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3.3.3 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则下列分配律成立。 (1)A(BC)=(A B)(A C) (2)A(B C)=(A B)(AC) 证明 用逻辑等价的方法证明。 (1)对任意x, x A(B C) x A x BC x A (x B xC)(x A x B)(x A xC) (xA B)(x A C) x(A B)(A C) 所以A(BC)=(A B)(A C)成立。 (2)证明同(1)。
18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数集0= 1 = + ={} 2 =(+)+={,{}} 3=((+)+)+={,{},{,{}}} …… 因此有:1=0+,2=1+,3=2+,……。以这些集合为元素构成的集合{0, 1,2,3,……}是自然数集合。 定义3.4.2 用空集和后继集 (紧跟在n后面的自然数)可以把所有自然
4
集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3.3.1 设A,B为集合,则下列交换律成立。 (1)A B = B A (2)A B = B A 定理3.3.2 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则下列结合律成立。 (1)(A B) C = A(B C) (2)(A B)C = A(B C) 证明 用逻辑等价的方法证明(2) 对任意x, x(A B) C x(A B) x C xA xB x C xA x(B C) xA (B C) 所以(A B)C = A(B C)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