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倒虹吸基坑开挖专项方案

倒虹吸基坑开挖专项方案

海安县南海大道下穿宁启铁路立交桥引道工程倒虹吸基坑专项施工方案1. 编制依据、原则1.1编制依据(1)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工指南和最新规章制度等。

(2)海安县南海大道下穿宁启铁路立交桥工程施工图,图号:海安南海施(桥)-02,图号:海安南海施(桥)-03,图号:海安南海施(水、建、电)。

(3)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及文件:《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铁建设[2005]157号《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 G10-2006)《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4)勘察设计资料。

(5)现场调查资料报告、与相关部门签订的协议及工作成果。

1.2编制原则(1)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法用地、合理规划原则。

(2)符合性原则。

必须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等要求。

(3)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

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4)有效保护地下管线和既有构筑物,减少扰民、做好公共交通配合,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创建文明标准工地。

2.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南海大道设计道路设计范围内的道路类型为K0+520~K0+544.204为半径R=500m的圆曲线,K0+544.204~K0+609.004为缓和曲线段,K1+264.373~K1+340为半径R=8000m的圆曲线,其余均为直线段。

U槽段标准横断面布置: 11.5m行车道+2.4m分隔带+11.5m行车道,路幅总宽25.40m。

路面横坡均为1.5%。

挡墙段标准横断面布置:12.95~12m行车道+12.95~12m行车道,路幅总宽25.9~24m。

路面横坡均为1.5%。

路基段标准横断面布置: 12m机动车道+12m机动车道,路幅总宽24m。

路面横坡均为1.5%。

倒虹吸:南海大道道路里程K0+851.00处,新建2-Φ1.5m倒虹吸,用于联通宁启,新长两条铁路之间排水沟。

倒虹吸位于西U9的U槽底部,长37米,两端设竖井,出入口为矩形槽,出入口加固段为V型槽。

倒虹吸平面布置图见下图。

倒虹吸基坑开挖专项方案3 / 222.2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地貌该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主要为农田。

局部分布有民房,沟塘等,地面高程一般在4.30~5.10m之间。

(2)工程地质概况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设计勘察资料,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分布的均为第四系地层,构造形迹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性较好。

桥址区位于抗震设防7度区,场地20m以浅全新统饱和砂土、粉土为非液化土。

地形平坦,浅部以砂性土地层为主,凝聚力小,本区未见大型活动断裂通过,场地整体稳定。

桥址区场地特殊岩土主要为③1粉质粘土,但深部地层分布较稳定。

(3)水文地质概况桥址分布潜水和弱承压水,浅部潜水主要赋存于上部的②1、②2、②3层中,其中②41层粉砂层及下伏粉砂层中赋存的地下水具弱承压性质,主要接受地表径流及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补给,水量较丰富;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开采和流入地表水体。

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随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2.3—2.9m,标高0.82~1.66m。

经调查桥址区地地下水、地表水未经污染,根据附近水质分析结果及《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氯盐环境作用等级为T2。

地表水对混凝土无化学侵蚀。

(4)地震动参数划分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为0.10G;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本场地土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一区。

(5)气象特征海安县属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冷热适中。

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

春季天气多变,夏天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

主要气象要素综述如下:○1、年平均气温 14.5℃。

1月最冷,平均1.7℃。

七八月最热,平均27℃。

2003 年7 月极端高温则达39.7℃,创历史新高。

○2、年均降水1025 毫米,79%的年份在800 毫米以上,降水最多达1636.9毫米。

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7%,冬季最少占9%。

(6)水文特征本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面河网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地下水储量丰富,水系发育。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沙砾层有承压水,泥质砂岩有少量的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位埋深较高。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河渠地表水,排泄形式主要为大气蒸发及民井开采。

河流大多为通航河流,水流汇入长江。

3.施工场地条件本段引道设计征地范围为55米,范围内现状皆为农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有少量玉米、大豆,地势较平坦。

根据现场情况倒虹吸位于西U9底部,长度为37米,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基坑坡比按照1:1放坡砂浆抹面防护,设大口井降水,每20米一道,井深25米。

靠征地线右侧设5米施工便为现场土方外运、砼浇筑等使用,倒虹吸南侧施工便道按施工需要进行改移。

4.基坑开挖技术措施测量放线→排水降水→切土分层开挖→修坡→护坡→留足预留土层。

针对本工程特点,倒虹吸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基坑坡比按照1:1放坡。

挖土进行分区开挖,坡面采用砂浆抹面防护。

地下水采用直径φ50cm的大口井,井深25米,设置6处大口井进行降水,水位降至开挖基底1米以下。

同时配备备用发电机2台,为降水专用。

基坑内排水,在基坑底距坡角200mm处设300×200mm排水沟,在四角设集水井。

这样,自然降水及部分土内存水通过排水沟排至于集水井由潜水泵排至乡村河道内。

4.1施工准备(1)清除挖方区域内所有障碍物, 如地上高压、电杆、原有建筑物及地下给排水、电缆、沟渠等,或进行搬迁、改建、改线。

(2)制定好现场场地平整、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基坑士方开挖图, 确定开挖路线,基底标高、边坡坡度、排水沟、集水井位置及土方堆放地点。

(3)按照引道已布设好的导线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点,对结构物做好定位轴线的控制测量和校核;进行土方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并经检查复核无误后,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

(4)在施工区域内做好临时性排水设施,场地向排水沟方向做成不小0.2%的坡度,使场地不积水,必要时设置截水沟、排洪沟。

(5)完成必需的临时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及生活设施及机械进出和土方运输道路、临时供水供电线路。

(6)机械设备运进现场,进行维护检查、试运转,使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2开挖路线本工程采用2台挖掘机,从倒虹吸的北侧向南侧方向进行开挖的施工顺序,从南侧便道土方全部外运。

4.3基坑开挖(1)先用全站仪放出倒虹吸中心线,在两端洞口外侧2m处放出洞身中线控制桩;并用砼固定。

在中桩及两端量出基坑开挖宽度(基础周边预留2m工作宽度),用石灰放出开挖线;用水准仪测出原地面标高,计算出开挖深度。

(2)倒虹吸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基坑坡比按照1:1放坡。

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

挖土进行分区开挖,倒虹吸位置原地面经测量为4.35m,基底为-4.14m,基坑深度8.49m,基坑边坡分三级进行开挖,在距基坑底3.0m处留1m宽平台,6m处留1m宽平台,由于倒虹吸位于西U9底部,考虑把西U8、西U9、西U10开挖至基底进行挖至距基坑底面标高50cm处,在西U9基底的基础上在向下挖至倒虹吸基坑底标高,挖至标高后及时浇注垫层,左右出口两侧按两级坡度放坡,坡比1:1:距基坑底3.5m处留1m宽工作平台。

(3)开挖时应注意跟踪测量,以防止超挖基坑。

当挖至离基底设计标高0.2—0.3m时,应停止用挖机开挖,并撒上白灰点以示标记。

并立即组织人工挖至设计标高。

避免机械开挖超控,而引起回填造成基底土质不匀,达不到规范要求和设计标高。

(4)开挖时机械挖土、人工修坡开挖过程中随时用标杆检查边坡坡度是否正确无误。

(5)随时检查平面位置、标高、周边环境:每层挖土后,要用全站仪检查平面位置是否正确,用水准仪检测挖深标高。

(5)土方运送:开挖出的土方不得堆放在基坑边缘,土方用自卸汽车全部运出场外。

(6)复测基坑轴线、标高:当土方挖至设计标高时,要对倒虹吸轴线位置重新复核。

4.4基坑排水(1)降水:根据地质情况该地区地下水较多,水量较丰富。

故先采取管井降水的措施,沿倒虹吸外围每20米布设一道,深25米,共设置6处管井,降水降至基坑底以下1m开始开挖。

管井排水用潜水泵抽至排水沟再排入农村河道。

(2)基坑内排水:在开挖完成后,为排除基坑内的积水、明水,基坑底面每边放宽2米的工作面,基坑开挖完成后靠坡脚外20cm处设300*200mm的排水沟,在基坑内沿四周做一圈排水沟,每30米设一集水井,用水泵抽至排水沟,沿排水沟流入农村河道中。

(3)在基坑外设截水沟,以防地表雨水、渗水流入基坑内,截水沟与排水沟相通。

(4)基坑开挖完成后在基坑底部采用轻型井点进行二次降水,确保基坑无渗水现象。

4.5基坑防护(1)倒虹吸基坑深度大于5m,采用2级边坡,边坡坡度1:1,在距坡底3.5m处设置平台,平台宽度1m,坡面采用3cm厚水泥砂浆抹面防护,基坑底坡脚设排水沟,平台设大口井降水,大口井间距20m,深度25m,大口井降水至基坑底以下1m开始开挖,边坡顶及平台边设钢管围栏,钢管立柱间距2m,高度1.5m,基坑南侧距坡顶边3m外做施工便道。

(2)边坡防护钢管涂刷反光漆悬挂安全网,按要求设置安全标示标牌。

(3)严禁坡顶5m以内堆载杂物及土方,基坑内设集水井,基坑明水及时排出,防止基坑内积水浸泡基底。

(4)引道两头与既有公路相接处设置“前方施工,禁止通行”标志,防止外部车辆驶入工地现场。

(5)基坑开挖平面、断面图附后。

4.6成品保护(1)基坑四周设排水沟、集水井,场地设置一定坡度,以防雨水浸泡基坑和场地。

(2)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砼垫层的浇筑,避免基底长期暴露。

4.7基坑边坡监测(1)在基坑开挖之前应做好监测、监测点布置为基坑外1m处埋设、观测周期、工序管理,记录制度等工作。

(2)安排固定专业人员观测边坡的开裂、位移,发现危险应及时指挥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范围。

5. 资源配置计划5.1机械投入计划主要施工机械投入计划表检测设备投入计划一览表5.2劳动力投入计划6、安全、文明施工措施6.1安全施工措施(1)开挖前,现场人员必须详细了解现场管线位置,不确定时挖探沟找出管线走向,有必要时联系设备管理单位人员到现场监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