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第一节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概况 (1)第二节施工平面布置 (2)第三节施工准备 (3)第二章编制依据 (4)第三章施工计划 (4)第一节材料计划 (4)第二节进度计划 (5)第三节设备计划 (6)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6)第一节土方、石方开挖及放坡 (12)第二节临边防护 (13)第三节降水排水措施 (14)第四节土方外运 (14)第五节质量保证措施 (15)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5)第一节组织保障 (16)第二节应急预案 (19)第三节监测监控 (20)第六章劳动力计划 (20)第一节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0)第二节特种作业人员 (20)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一、工程特点二、地理条件及地址情况本工程位于万州区五桥百安大道末端长石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便捷。
四面都是建筑物,正前方是修建好的公租房,后方是A2A3区三标段还房正在开始修建,右方A1区还房正在修建,左方是A2A3区一标段还房正在修建(主体已经完工)。
其中后方在建建筑物A2A3区三标段距离本工程15cm,其余三方距离大约28m。
土质情况:靠右方A1区还房边有3m左右土方,其它部位土方均为强风华砂岩和中风化泥岩(详基坑开挖剖面图)。
本工程由5栋18层高层和一个两层地下车库组成。
第二节施工平面布置第三节施工准备一、现场准备1、设备进场前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现场踏勘,详细了解场地情况及周围环境状况。
由于原招标文件土石方开挖方式是爆破,我项目部到公安局申请爆破方案时经过公安部门现场踏勘审批未通过(根据现场情况安全距离内有新建和在建项目和由于爆破产生的震动波对A2A3区一标段在建项目主体质量造成影响),后经业主同意地下车库土石方工程开挖方式由爆破改为机械凿打。
故我项目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落实人员、检查机械的完好性、进驻机械等工作。
2、了解水源、电源位置及最大可用量,并将水、电接至施工地点,现场供电电力不小于690KW,供水量不小于70m3/天;3、安排有关职工食宿等后勤工作及工具间等的房舍问题。
二、技术准备1、学习有关图集、施工规范以及技术文件。
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全面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2、进行图纸交底,做好图纸会审工作;3、做好对机组人员的技术、安全及文明施工交底工作;4、组织召开安全技术交底会议。
三、定位放线1、会同甲方、监理单位做好定位和水准点的现场交接、复核、签证工作;在开始施工前,组织技术、安全、综合交底,对标高、坐标和基准点进行交接,测量原始地貌方格网标高。
2、根据定位线放出定位控制点、放坡宽度、开挖线。
第二章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2、建质2009[87]文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01)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01)第三章施工计划第一节材料计划第二节进度计划第三节设备计划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第一节土方、石方开挖及放坡一、施工方案1、土石方开挖施工原则:按已经确定的流水程序分段进行开挖,每挖一段土方,即修整一段边坡并进行防护。
2、土石方开挖程序基坑土方开挖程序为:第一层,土方开挖至深度约-3.0m处,平行开挖至50m后再开挖第二层,如遇石方每层开挖深度为1.5m,平行开挖50m后再进行下层开挖。
在外运土方时计算好基础回填需用土方量,用于基础回填土方就近堆放于甲方指定的地方,其余的土方全部外运倒弃。
土方阶梯式开挖大样图:3、土石方逐层台阶式逐步开挖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深度大部分为9.95m,10号楼处为6.05m,台阶式逐步开挖,其中土方放坡系数为1:1,强风化放坡系数为1:0.75,中风化放坡系数为1:0.5。
为了不扰动原基础土质,预留300mm厚采用人工开挖。
土石方开挖标高、平台宽度、放坡系数控制准确,严格按土方开挖平面图实施。
土方开挖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且不应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土方开挖分层施工详深基坑开挖剖面图及阶梯式开挖大样图:4、人工清基基坑在每一施工段机械开挖到基底标高上0.30m后,请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对地基进行钎探检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清基工作。
清基采用人工开挖,挖出的土方用手推车推至挖土机的作业半径内倒弃,让挖土机作垂直挖装工作。
人工清基时,测量人员要随时跟踪测量抄平,严禁超挖尽量一次开挖到位,不要少挖,造成重复用工。
第二节临边防护一、施工现场周围的围护施工现场四周用砖砌围墙进行封闭,现场入口处设置大门和门卫室,门卫昼夜24小时值班。
二、基坑四周的临边防护本工程基坑的四周必须设置栏杆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立杆组成,横杆和立杆均用外径φ48mm、壁厚2.8 mm厚的钢管,用扣件连接。
上杆离地高度为1.5m,中杆离地高度为0.75m;立杆间距3m,下端打入地面500mm深,并加挂彩钢板。
栏杆刷涂红白相间的颜色, 同色间隔50厘米。
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沿上下坡道或爬梯进入地下室,不得翻越栏杆。
本工程后方采用水平硬防护。
三、边坡上人钢管斜道基坑沿周边每隔50米搭设上人钢管斜道至边坡各级台阶,具体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高度不大于6m,采用一字型斜道;高度大于6m,采用之字型斜道;斜道宜附着外脚手架或坡体设置。
斜道宽1.2米,坡度1:3,转角处设平台1.2米宽。
斜道两侧及平台外围均设栏杆及挡脚板,栏杆高1.2米,挡脚板高180mm。
侧面加剪刀撑,宽度方向加之字形横向斜撑,每隔两步加设水平斜杆。
斜道脚手板顺铺时,采用搭接接头,下面的板头压住上面的板头,板头凸棱处采用三角木填顺。
脚手板上每隔250-300mm设置一根20-30 mm 厚的防滑木条。
第三节降水、排水措施1、在基坑底和坡顶修筑排水沟,内空尺寸300×300,按3%坡度流向集水井中,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MU10页岩砖砌筑,壁厚120mm,沟底用60mm厚C15砼,1:2水泥砂浆抹面(沟底及沟壁)。
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平面布置图布置集水井,集水井内空尺寸1000×1000×1000mm,用M10水泥砂浆砌筑MU10页岩砖,壁厚2400mm,沟底用60mm厚C15砼,1:2水泥砂浆抹面(沟底及沟壁)。
3、每个集水井配一台Φ75的潜水泵,配专人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将雨水、污水排入市政管网。
第四节土方外运1、挖出土石方采用机械装,自卸汽车运至甲方指定地点堆放。
2、为保证城市道路清洁,防止车辆漏、掉泥土,运输车采用加盖密闭运输车。
3、泥土、泥浆不得混装。
车辆出场前,用高压水冲洗,使车辆干净上路,车轮清洁不污染路面。
4、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路口时,设专人指挥,及时疏导行人及车辆。
第五节质量保证措施1、开挖的全过程都要实行专职质量跟踪管理,逐道工序都要把住质量关,前道工序质量达不到质量要求,后道工序不准施工。
2、开挖到基底标高时,应及时报请验槽进行垫层施工,尽量减少基底土体的暴露时间。
3、开挖严禁边壁超挖或松动边壁土体。
基坑边壁利用铲锹人工切削修坡,保证边壁平整并符合要求。
4、开挖过程中,应派人对放线和标高进行跟踪控制,确保开挖尺寸、标高准确。
5、基坑暴露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垫层和底板混凝土施工。
6、土方工程质量标准及验收资料。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一节组织措施因本工程开挖形式采用的是台阶放坡,因地勘资料的土方深度,开挖线确定完成后,进行开挖出土。
1、组织落实具体施工负责的有关人员,熟悉施工现场及甲方施工时的具体要求,熟悉周边道路情况,安排好施工时车辆进出的路线;2、组织落实与此项目相适应的挖土设备和材料。
3、施工时保洁措施。
要求挖土机驾驶员在施工装车时要平均,车辆上的浮土要三面压实,散落在车辆边的土要及时清扫,车辆出施工大门时车辆轮胎上土要清扫掉,后驶入冲洗槽冲洗车轮,道路要及时冲洗干净。
大门口道路在运土期间铺设条片编织麻袋,车辆进出大门时要有专人指挥。
第二节应急预案1、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小组组织成员如下:组长:张龙刚副组长:王忠良、万久宪、胡永奎、汪忠平成员:刘钢、张肇容、石中利(安全员)、王明群、付樯、张肇福(物资保管员)、杨华、刘静元、陶斯勇(质检员)及现场保卫人员。
2、成员职责组长:负责组织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响应时现场指挥实施。
副组长:参与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时的现场调查、现场疏散、人员安排、伤员抢救、外部联系等。
成员:协助副组长在应急响应时落实执行现场调查、现场疏散、伤员抢救等。
现场保卫人员:主要负责在采取逃生和紧急疏散时的组织工作,并负责疏散后的疏散情况检查,保证全部人员能及时有序地疏散至指定的集合地点(集合地点必须有有效的安全距离和其他安全特征)。
3、应急响应流程事故应急响应流程图应急救援设备:汽车渝A55126、医药箱、担架等4、坍塌事故应急措施当发生坍塌事故后,抢救重点是集现场的人力、物力、设备尽快把压在人上面的土方、构件搬离,受伤者抬出来并立即抢救。
4.1 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
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4.2 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骶骨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4.3 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或致死亡。
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脊运。
4.4 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运伤者。
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
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
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4.5 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