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
•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色,刻石建 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碑分 为阳文和阴文双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的字,这在我 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 乾隆做诗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 嘬花”之语。 • 花港观鱼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渔"字,繁体 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 顺,江山稳固太平。 • 还有种说法:“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 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乾隆爷也崇尚“好生 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 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 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 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 的典故。
•
花港观鱼
• 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 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 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 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蔚为壮观。在这里纵情 鱼趣,人知鱼之乐,鱼知人之情,人鱼相悦,其 乐融融。 红鲤,也叫火鲤,鲤科 , 分布广泛, 可在各类水域生活。是养殖的主要对象,全年均 有生产,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体延长,侧扁, 背部隆起。口下位,有吻须和颌须各l对。鳃耙短。 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微弯。尾鳍深 叉形。体色红。
花港观鱼
• 牡丹园最高处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东南侧坡有 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图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 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 >>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牡丹 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 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 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 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 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是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 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 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 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长庆年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牡丹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 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有“酒醉杨妃”、“娇容三 变”等品种,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 花港观鱼 的牡丹园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丽的牡丹,从高处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 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园内植物配 置精致,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发展了“花”、“港”、“鱼”这一名 胜的特色。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这里吸引着全国园艺 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编辑本段山小林高柳梢细 蒋庄原名小万柳堂,原为无锡廉惠卿别业,蒋国榜购得后改建,俗称蒋庄.庄园与苏堤 之间,有一雕栏虹桥一架相通.庄园内,亭台楼阁隐现于竹木花草之间,倒映在湖光山色之 中,可谓尽得西湖风流。 马一浮纪念馆在西湖花港观鱼公园内,地处苏堤映波桥畔,濒临西南湖的蒋庄, 为秀美的花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
•
• •
•
花港观鱼
大草坪: • 穿过竹院,绕过雪松,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周围种填了高大挺拔的 雪松和浓密常绿的广玉兰林带,使之同周围的景区分开,隔离噪声。这种用 植物来分隔空间的处理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墙、篱等建筑划分空间格 局的形式。草坪北临西里湖,从这里可远望苏堤烟柳、西山层林。运用借景 手法,突破了有限的园界,伸展了园林景色。草坪西侧,种植了一棵红杉树, 红杉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时赠给我国的礼物,周总理决定把红 杉树苗种在杭州,花港的这一棵,是经培育后为纪念周总理而栽种的。 密林地: • 牡丹园西行,山回路转就是密林区,从位置上来讲,它们都位于公园的 西部。密林区得用原来的土丘,种植常绿阔叶的丛林,并结合地形,修建林 间小道,环境宁静,宜于休息,更是净慈寺僧侣们每晚散步的最佳去处。 • 编辑本段应是瑶池天上落 •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
花港观鱼
• 观鱼才觉我非鱼。 • 虞诈两忘欣共处, • 鱼犹如此况人乎。 • 贵妃醉酒花相依 • 藏山阁 ,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珑剔透的建筑。与其相对的是 蒋庄,原名小万柳堂,蒋庄是杭州保留比较完整的私 家庭院之一,著 名学者马一浮曾在此居住。现主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 •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 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 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 红鱼池往前是牡丹园,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 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园内栽培 了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 的名贵牡丹 ,如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 著名的是来 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此外,还配置山石和苍松、 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 ,高低错落,疏 密得体。 • •
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 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 荫,休憩场所。
主编:丁俊悦
资料
• 西湖十景之六
•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的南段西侧。是承佛光 紫气而幽静的植物园林。花溪蓄卢园.花港 前依接山势葱茏的南屏山,西靠层峦叠翠 的西山,平静如镜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 青玉分列左右。而公园就在在西里湖与小 南湖之间的半岛上面。
花家山上流花溪
•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 个占地300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 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南宋时,内侍 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 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 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 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 四字 。 • 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 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 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 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 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花港观鱼公 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 上。时称卢园又以地近临花家山而名“花港”。期间宫廷 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声远扬。 古时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 近三百亩。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 公园,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 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诗
——乾隆(清)
花家山下流花港, 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 底须秋水悟南华!
花溪蜿蜒入花池
• 清末以后,景色衰败,到建国前夕,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 三亩荒芜的园地。现在花港观鱼东大门右侧的方池,就是当年历史的陈迹。 1952年,在原来“花港观鱼”的基础上,向西发展,利用该处优越的环境条 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几座私人庄园,疏通港道,开辟了金鱼池、 牡丹园、大草坪,并整修蒋庄、藏山阁,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 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1963年至1964年又 进行了第二期扩建工程,形成了占地20公顷,比旧园大一百倍的新型公园。 花港观鱼的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景区划分明确, 各具鲜明的 主题和特点。大草坪,雪松挺拔,宽阔开朗;红鱼池,凭栏投饵, 鱼乐人欢;牡丹园,花木簇拥,处处有景;新花港,浓荫夹道,分外幽深。 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倚山临水,高低错落,渗透着诗 情画意。在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 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 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 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 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 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 • • •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 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 花港观鱼 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 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 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 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 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 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 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 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 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 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 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 所。
应是瑶池天上落
• 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 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 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 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 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 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 面,大草坪视野Βιβλιοθήκη 阔,西里湖波光山 影引人遐想绵绵。
接上续
草坪上,间以大乔 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