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1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 为城市景观设计、滨水景观生态规划 ( 饶劼1 市规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 ( 夏鹏 *( 通讯作者 )1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摘要 :“武汉天地”是根据新旧结合、拆检 与保护并行,且富于创造的理念,在旧城 改造中建成的一处既时尚又有历史感的多 功能的商业区。
本文试从武汉天地的空间、 建筑形式、材质、色彩四方面,其设计的 背景条件、目标意象和实际效果,以及给 生活在这片老街区的市民带来的新生活等 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城市街区 设计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lysis of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of Wuhan Tiandian ,from the space, construction,material and color to illustratethese these four aspects which Wuhan inclusive, but also through the design of its research to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explore of landscape to create a new life hobby to the citizens living in this area.Keywords:Reconstruction of Old City; Urban Block; Design基 金 资 助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编 号 51108200);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编 号 2013Gxs2d031)图 1 武汉天地地理位置(作者自绘)972 年生,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 武汉 430074)988 年生,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 武汉 430074)979 年生,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 武汉 430074)旧城改造为“老街区”带来“新生活” ——以武汉天地改造为例引言铁路中学、长江水利委员会机关和宿舍区。
北部则为京汉路段、麻阳街贫民区和荒地。
当代城市的更新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环其精华地块历史建筑物保留完好,建 境的改造,更应着眼于城市精神文明的建 筑特色明显,街道和里弄不乏绿荫古树, 设。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街区的古旧建 和式矮楼、西方建筑和一般住宅、店铺在 筑及场所的保护与更新,将历史保护与商 幽静的小街上排列错落有致,红砖灰瓦或 业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起来,在不影 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比比皆是。
但该区域 响发展的前提下,在保护与利益的博弈中 范围内环境较为杂乱,公共设施明显不足, 尽量使两者平衡是设计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交通阻塞,大部分房屋破败不堪,管网缺 乏 ( 如图 2 所示 )。
2003 年的一次“旧城 1. 武汉天地开发背景改造”曾经将在战争中侥幸留存的三菱洋 行和日本神社等历史建筑强行拆除,令人 1.1 地理位置扼腕。
幸运的是长春街东北端的国军将军 武汉天地改造项目位于汉口旧城长江楼、徐源泉公馆、李石焦公馆、日军联排 北岸的永清片区,原为汉口开埠后的日租 公寓等 9 幢公馆式老宅在武汉市民的热心 界,现在是汉口旧城与新城区的过渡位置。
护佑下逃过此劫。
她西邻中山大道,南接卢沟桥路,东临沿 江大道,面向汉口江滩公园,尽揽长江二 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 京汉大道、中山大道,与轻轨黄浦站咫尺 之遥,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
图 2 武汉天地改造前的近代西式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1.3 开发背景2005 年香港瑞安集团在无人竞标的 情况下取得了汉口永清片的开发权。
整个 项目规划参照了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 将现代时尚元素注入老汉口的传统街区 中,打造集住宅、写字楼、零售、餐饮、 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商业区。
武 汉天地周边的配套设施和运行也十分成熟 与完善 :公共交通有麻阳街公交车站、轻 轨黄浦站 ;学校有长春街小学、武汉二中、七一中学、解放中学等 ;金融设施有工商1.2 改造前的状况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还有市八 “武汉天地”原地块大致以东西向的医院和一六一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本地居 刘家麒路为界,其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 民。
武汉天地的开发面向社会各阶层,主 几乎全在南部,包括中原机械厂的宿舍区、 要目标客户群既有工薪阶层、为了子女在135Point of View学术3. 老街区的新风貌重点学校就读而选择这里定居的家长,也有小资阶层和银领、金领阶层。
材料和风格,又注重与已有西方、和式建筑的和谐,而且还通过我国传统建筑符号进行装饰,以延续我国历史建筑的美学传统。
2.2.3 材质的冷与暖材质的冷与暖在审美感受上至关重要。
砖石、混凝土、钢铁的质感是“冷”;木材和一些专用的化工建材则偏“暖”[3]。
武汉天地的地面装饰和用于绿泥的围合材料多处采用了砖石,为减轻“冷感” 多些“暖感”,在细部处理上,设计人员将砖与砖的接缝处嵌入泥土,泥土中生长出的青苔与砖石,形成了特有的怀旧效果,这就将本使人感到冰冷的砖石中透露出一些生命的活力。
木材这一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的纹理与图案有着独特的自然美。
武汉天地中无论是木质的桌椅、屋顶、楼板、阶梯和栏栅所散发的暖意,都为人创造了一种宽松而舒适的氛围。
2.2.4 色彩的统一与多样武汉天地整体的色调是统一和谐的(如图4 所示),但是其中也不乏彩色的点缀(如图5 所示)。
这样就不仅满足了中老年人的审美习惯,也给年轻人带来了时尚的新鲜感,对游客的年龄段体现了其包容性的特点。
武汉天地所在地在历经拆建中幸存的9 栋历史建筑可谓汉口租界北端留下的唯一痕迹,硕果仅存,必经保护。
另外对街道景观进行了重塑并置入了很多新景观(如图6 所示)。
2 老城市的新意象随着武汉市延江里份的大规模拆除,老武汉的特色也逐渐消失。
现在的武汉市给人的总体印象不很令人满意。
对武汉天地的设计就要结合武汉的城市意象,武汉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要摒弃的,也有值得保留并传承的。
“武汉文化的特质是市井化、平民化的。
这种市井平民文化的底蕴不是精英化、高雅化,而是选择了务实的常态的生活需求作为其支撑的底蕴和基础。
”2.1 武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包容性具有包纳和宽容的特性,是一种联接和贯穿城市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因子和要素[1]。
武汉具有九省通衢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武汉强大的包容性。
武汉的规模越来越大,移民的规模也越来越多,她所接收的文化多样性也就越来越凸显。
在对武汉天地的设计中,Ben Wood( 武汉天地项目的设计人员) 摒除了武汉平民市井化的特点,而将重点放在了武汉的开放与包容上。
“倘若换一座城市,大俗和大雅不一定能这样融洽地相处。
不过,嘿,这里是武汉”。
图6 新景观(作者自摄)3.1 建筑的改造旧建筑改造的目的有两点:其一,通过改造使旧建筑“延年益寿”;其二,通过改造使旧建筑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5]。
3.1.1 外立面的改造上述历史建筑的外墙多为红砖清水墙、灰砖墙两种,其外观都较为简洁。
分层处设有腰线,部分外墙有立柱,并为划格的汰石子粉刷。
项目改造基本上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在旧窗户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尽量增大立面窗的面积,每个建筑加入21世纪现代都市人喜爱的时尚休闲氛围——砖石、钢筋、木材、玻璃等材料进行混合运用,街道边挑出宽阔的屋檐——使现代主义的时尚建筑与历史老宅浑然一体(如图7 所示)。
2.2 武汉天地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体现2.2.1 开敞空间的设计武汉天地注重场地的围合感,场地完整性强,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其内部空间注重连贯性,采用小街坊的尺度进行划分,创造了宜人的街道空间,很好地延续了老武汉里弄的氛围(如图3 所示)。
图3 武汉天地客流地线设计(作者自绘)图4 武汉天地建筑的红砖或灰砖清水墙(作者自摄)2.2.2 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在改造更新历史建筑方面,武汉天地力避千篇一律、格调单一的商业街区,充分借鉴欧美城市小区的风情, 在新建筑上既与时俱进体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图7 武汉天地的新建筑(作者自摄)图5 彩色抽象模特小品(作者自摄)136Point of View 学术3.1.2 体量的改造在体量的改造上有两种途径 :水平扩 建和垂直扩建,这将使旧建筑的水平荷载 或垂直荷载发生变化。
该项目多采取了在 建筑主体的侧面或前面、后面多进行横向、 垂直的扩建,配以不超过 3 层的砖砌低矮 建筑的措施。
有的商家为了扩大经营面积, 还修建木质平台作为外摆区。
3.1.3 功能的改造无论是外立面的改造、体量的改造—— 即形体的改造,其目的都归功于功能的改 造,包括单一用途和混合用途。
武汉天地 所在地原属旧日租界,这里的建筑改造前 大部分为住宅,而改造后多为餐饮、娱乐、 文化等功能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3.2 街道景观的重塑 3.2.1 地形的重塑武汉天地地形单一、地势平坦。
设计 为了使一览无余的空间有所变化,对原本 单调的地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嵌入了垂 直要素 :例如室外踏步、上升和下沉广场 等(如图 8 所示),使得平缓的地形拥有了 起伏变化,从而也为建筑物分布提供了环 境创造的条件,也使游客的漫步体验变得 丰富。
3.2.2 绿化的搭配室外环境的美化,除地形、地势的变 化外,便是绿化。
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改善环 境,并在维持生态平衡、增加视觉美感等方 面起作用,因此是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必备的 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武汉天地的中南部已有 一个东西向几十米的林木带 ;其中西部濒临 中山大道的地坪上,还有十来棵已成林的法 国梧桐。
此外是零星点缀在院落里、砖缝间、 木质栅栏上的花花草草(如图 9 所示)。
图 10 在长廊休憩区和商家外摆区均配有室外空调,给顾客带来夏日的凉爽(作者自摄)4 老市民的新生活武汉天地旧城改造项目的成功不仅是 提高了武汉城市形象,为武汉市建立了一个 新地标,还使得老城区的人们拥有了新的生 活习惯,其项目的商业运作是非常成功的。
至 2013 年,每天流连于武汉天地的游客已 超过 2 万人,新春庙会时日均人流接近 8 万人,一年超过 30 场的国内外交流文化艺 术活动更是为武汉天地注入了新活力。
这些 都使生活在周围的居民们开阔了眼界,并快 速的融入到更新的颇有档次的生活中去。
5 结语从武汉天地的更新改造中,我们可以 看出,依据不同的历史背景,旧城更新的 方式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保护建筑物时, 应当尊重原有的形态并保护其基本的风貌 特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保留新老建筑 与场所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将老街区与新生活以一定的模式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