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

一、再现高考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1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2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二、判断句
(一)辨析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⑧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⑨刘备,天下枭雄。

⑩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探究判断句的判定规律:
(三)知识迁移
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义,人之本也。

(2)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

三、被动句
(一)分析下列被动句式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二)探究被动句的判定规律:
四、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一)探究宾语前置的几种形式
1、
⑪古之人不余欺也。

⑫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⑬忌不自信。

2、
⑪大王来何操?
⑫沛公安在?
⑬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⑮不然,籍何以至此?
3、
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⑫夫晋,何厌之有?
⑬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4、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二)知识迁移
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

C.忌不自信。

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

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

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

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以他为老师,有的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

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

我看不出他的聪明之处。

五、省略句
(一)探究省略句的几种情况
1、
⑪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⑫沛公谓张良曰:“……度至军中,公乃入。

⑬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2、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竖子不足与谋。

(4)欲呼张良与俱去。

4、
(1)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4)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牛刀小试
1.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2008年广东高考第七题)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翻译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