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一)选择题单选题1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C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左移D实际货币供给上升,LM曲线右移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A国外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B消费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C 投资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D 以上几个因素都存在3•其他条件不变时,()因素引起AD曲线左移。
A价格水平下降B政府支岀减少C税收减少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般而言,在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均可变动B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资本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C充分就业量即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D在有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中,常使用就业量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5•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线,则税收减少会导致()。
A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上升B 价格水平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变C 实际产出上升,而价格水平不变D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不变6•假设已实现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则总需求曲线左移会降低()A实际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B 名义工资、就业量和实际产出C 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岀D劳动需求、就业量和实际工资多选题(从给岀的选项中选岀2-4个正确答案)7 •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左移B实际货币供给下降,LM曲线右移C均衡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需求下降D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需求上升8发生()变化时,总需求曲线随之变得更陡峭。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B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大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小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减大9 •其他条件不变时,可能引起AD曲线右移的是()。
A价格水平下降B 政府支出减少C税收增加 D 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0.新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假设有()。
A劳动者存在“货币幻觉”B劳动市场是竞争的C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D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二)填空题1.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变动。
2. 是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时决定的模型。
3. 新古典的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在技术水平既定及一定的资本存量下,总产量与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4. 总供曲线是一条向___________ 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变动。
5 —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_________________ 。
6.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则以假说为基础。
7. 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
8. 假定货币工资弹性,则总供给曲线为__________ 。
9. 凯恩斯主义者将劳动供给量作为的函数。
10. 动态调整就是考虑到的调整。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错误的标上“ F”)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工具。
()2. 当物价下降时,LM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
(3. 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NP的影响越小。
()4. 新古典总供给曲线模型关于价格与名义工资的决定以货币数量为岀发点。
()5. AD曲线陡峭时,意味着总需求对价格的变化反映大。
()6.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7.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对新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发展。
()8.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
()9. 在总供给分析中,工资行为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AD-AS模型是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同时均衡。
()(四)名词解释1. 总需求2. 总需求曲线3. 总供给曲线4. 劳动市场均衡5. 宏观生产函数6. 工资下限假说7. 实际余额效应(五)计算题1.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 ——消费T=ty=0.25Y ——税收1=200 —50r ――投资G=200 ――政府购买支出Md=0.4Y-100r ——货币需求Ms=900——名义货币供给试求:(1)总需求函数(2)价格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函数为P=80-2Y/3,总供给函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形式,即可表示为Y=YF=60.求:(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2)如何保持价格水平不变,而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将会产生什么后果?(3)如果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价格可变动,那么价格水平和变动幅度将是多少?3.假定某经济中,生产函数:Y=14N- 0.04N2劳动力需求函数:Nd=175-12.5 (W/P)劳动力供给函数:Ns=70+5 (W/P)求解:(1)当P=1和P=1.25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是多少?(2)当P=1和P=1.25时,经济的产出水平是多少?4.如总供给曲线为AS= 250、总需求曲线为AD= 300 - 25 P,试求:(1)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2)如总需求上升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3)如总供给上升10%,其他条件不变,新的供求均衡点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多少?5.在四部门经济中,C=100+0.9YD, YD= ( 1-t ) Y, t=0.2, G=200,l=200-500r, 净出口函数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L=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量M=800,求AD函数。
6.已知某经济社会的总生产函数为Y=K a L B , a + 3 =1要求:(1)写岀劳动需求函数;(2)设区+3 =1 ,K=500,W=25, (W/P)=1,写岀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
(六)简答题1. 简述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
2. 简述总需求曲线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如何移动。
3. 工资弹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4. 简述新古典供给曲线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不同。
5. 简述货币工资刚性下均衡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七)论述题1.试述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间的关系并作图推导AD曲线。
2.试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
3.凯恩斯情形及古典情形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B;4. B;5. B;6. B;7. AC;8. AD;9. AD; 10. B CD(二)填空题1. 右下方;2.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3. 宏观生产函数;4 右上方同方向;5.向左移动;6.工资弹性假说工资下限假说;7 价格上升;8 垂线;9名义工资;10.时间因素(三)判断题1. T ;2 F ;3 F ;4 T ;5 F ;6 F ;7 T ;8 F ;9 T ;O T(四)名词解释1.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岀水平或收入来表示,并可以函数或曲线的形式加以表示。
2.是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岀水平组合的曲线,反映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可以利用IS-LM模型推导出来。
3.它反映了价格水平与产量的相结合,表示的是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供给量。
4是指通过分析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的决定,推导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即N d=N S,从而为确定总供给曲线奠定基础。
5.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稿与总产岀之间的关系。
它说明了在技术水平既定及一定的资本存量下总就业量对总产量的决定关系。
6.是指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也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
即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的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而只能向上变动的刚性。
它根源于劳动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决定劳动供求的是名义工资水平。
7是指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使人们变得相对富有,这又会使人们增加消费需求。
这种效应被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五)计算题1. 解:(1)总需求关系即总产出与总价格间的对应关系,可由IS, LM联立求得:IS : Y=1400+0.8(Y-0.25Y)+200-50r+200LM: 900/P=0.4Y-100r解方程得总需求曲线的方程为:AD : Y-750/P=3000(2)当价格P=1 时,得Y=3750 r=62. 解:(1 )由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得P=80-2Y/3=80-120/3 ? P=40(2)价格保持不变即P=40,此时总需求为Y=3/2(100-P)=3/2(100-40)=90所以,此时存在过剩需求Y-YF=90-60=30(3)如果价格可以变动,则经济仍然可以在Y=YF=6 0达到新的均衡,其均衡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P=100-2Y/3=100-120/3 P=60价格上升幅度P=(60-40)/40=50%3. 解:⑴当P=1 时,Nd=175- 12.5W, Ns=70+5W由Nd= Ns 得N=100, W=6当P=1.25 时,Nd=175- 12.5W/1.25 , Ns=70+5W/1.25由Nd= Ns 得N=100, W=7.5(2)从(1)可以看出P的变化不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这时均衡产岀为Y=14N - 0.04N2 =1400 - 400=10004. 解:(1)根据已知的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函数以及其供求均衡条件AD=AS可得300-25P=250,所以P=2,从而总需求为AD=250即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为P=2,收入水平为Y=250(2)当总需求上升10%寸,新的总需求曲线为AD =330-27.5P,由AD =AS得P=2.91 Y=250(3)当总供给上升10%寸,新的总供给曲线为AS =275,由新的均衡条件AD=AS有,P=1 Y=2755. 解:根据四部门经济均衡条件Y= C+I+G+NX可求得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为Y =100+0.9 (1-0.2 )Y+200-500r+200+100-0.12Y-500r , Y=1500-2500r,即r=(1500-Y)/2500, 即为IS 函数。